翻译
树木缠绕着荒芜的楼台,落叶铺满了池塘,昔日悠扬的箫声断绝,只余草中虫鸣,似在悲伤。
邻家的女子,仍在模仿宫中发髻的式样;附近的游人,争相偷摘旧日御苑的果枝。
当年赛马的矮墙下,蓬蒿丛生,藏匿着狡兔;曾经华丽的楼阁中,烟雨迷蒙,回荡着愁鸱的哀啸。
那位何郎(驸马)如今孤独地留在此地,早已失却往日的恩宠与荣光,再也不似当初那个傅粉施朱、风流倜傥的模样了。
以上为【题于家公主旧宅】的翻译。
注释
于家公主:具体所指不详,可能是一位于姓的驸马家的公主,或指某位封号与“于”相关的公主。此处的“于家”理解为公主的夫家。
箫声一绝:指公主去世,昔日府中的音乐与繁华也随之消逝。
宫人髻:皇宫中流行的发髻样式。此句暗示公主生前引领时尚,其身后影响犹在,但已流于民间,失了真味。
御果枝:指公主园林中那些原本专供皇室享用的果树枝条。
马埒:习射、赛马场所的围墙。蓬蒿:野草。
凤楼:指公主居住的华美楼阁。鸱:猫头鹰,古时被视为不祥之鸟,其叫声凄厉。
何郎:指三国时魏国的何晏,他貌美而喜修饰,面白如傅粉。此处借指公主的驸马。
傅粉:搽粉,形容驸马当年风度翩翩、养尊处优的状态。
以上为【题于家公主旧宅】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刘禹锡经过某位于姓公主的旧宅时,有感于其衰败景象而作的咏史诗。诗歌通过今昔盛衰的强烈对比,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无常、富贵荣华难以久恃的深沉感慨。全诗无一字直接抒情,却将凭吊之情、讽喻之意融入每一处景物与细节的描绘中。首联以“荒台”、“满叶”、“草虫悲”定下全篇荒凉悲戚的基调。中间两联尤为精妙:颔联通过“邻家犹学”、“园客争偷”的侧面描写,以俗世对旧日宫廷风雅的拙劣模仿与僭越,反衬出公主府第权势的消逝;颈联则用工整的对仗,将昔日的“马埒”、“凤楼”与今日的“蓬蒿”、“愁鸱”并置,形成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冲击。尾联借驸马今日的落魄与往昔的荣光作比,将个人的命运沉浮与历史的无情变迁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以上为【题于家公主旧宅】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高超的对比手法和含蓄深刻的讽刺意味。诗人不直接议论,而是精心选取了一系列富有代表性的意象:学髻、偷果、藏兔、啸鸱。这些行为与景象,本身构成了对昔日贵族生活的解构与嘲弄。尤其是“邻家犹学宫人髻”一句,既写出了世俗的趋炎与无知,也暗含了荣华富贵的虚幻——其所追慕的,不过是一个早已空洞的形式。而“马埒”与“蓬蒿”、“凤楼”与“愁鸱”的组接,将时间的力量具象化,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尾联以“何郎”作结,将一座宅邸的兴衰最终聚焦于一个人的命运上,使历史的沧桑感更具切肤之痛。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稳,在冷峻的客观描写中,蕴含着刘禹锡对宦海浮沉、世态炎凉的深刻洞察与悲悯。
以上为【题于家公主旧宅】的赏析。
辑评
元·方回《瀛奎律髓》:“夢得(刘禹锡)此詩,賦公主舊宅,用‘何郎’事貼駙馬,極其的當。‘鄰家’、‘園客’一聯,言盛衰之異,而諷意在其中矣。”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此诗)五、六句(颈联)寫荒涼之景,不涉議論,而盛衰之感自見,最為高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邻家’二句,写尽世态炎凉。马埒、凤楼一联,与前‘邻家’、‘园客’句,俱从旁点染,而凄凉之状自见。此烘云托月之法也。”
以上为【题于家公主旧宅】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