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层层荡漾的水波如裙带般轻柔皱起,六铢之轻的衣裳如云般飘渺。
她亭亭玉立于清风拂过的广殿之中,隐约可闻环佩轻轻摇动的声音。
以上为【梦中赋裙带】的翻译。
注释
1. 百叠:形容层层叠叠,此处比喻裙带如水波般重重褶皱。
2. 漪漪:水波荡漾的样子,用以形容裙带柔软波动之态。
3. 风皱:风吹水面形成的皱纹,比喻裙褶的动态美。
4. 六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极轻,佛经中常形容天人所着之衣“轻如六铢”,此处指衣裙轻盈如羽。
5. 縰縰(xǐ xǐ):轻飘貌,形容衣物轻软飞扬的状态。
6. 云轻:比作浮云般轻盈。
7. 植立:直立、伫立之意,形容姿态挺拔而静谧。
8. 含风:沐浴在清风之中。
9. 广殿:宽敞的殿堂,暗示场景庄严而空旷。
10. 环佩摇声:古代贵族女子佩戴的玉饰,行走时发出清脆声响,此处以细微声音反衬环境之静。
以上为【梦中赋裙带】的注释。
评析
《梦中赋裙带》是苏轼以梦境为背景创作的一首短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一位女子优雅绰约的姿态。全诗虽仅四句,却意境空灵,语言精炼,融合了视觉、听觉与触觉的多重感受。诗人借“百叠漪漪”“六铢縰縰”等比喻,将无形的衣裙具象化,赋予其水波与流云的质感,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美感。末两句由静入动,以“含风广殿”营造清冷幽远的氛围,再以“微闻环佩摇声”点出人物的存在,含蓄而富有余韵。此诗或寄托诗人对理想人格或美好境界的向往,亦可能暗含对逝去人事的追忆,体现出苏轼婉约清丽的一面。
以上为【梦中赋裙带】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题为“梦中赋裙带”,表明其创作源于梦境,带有朦胧缥缈的色彩。前两句以两个工整的对仗句展开:“百叠漪漪风皱”写视觉上的褶皱之美,将裙带比作被风吹皱的层层水波,灵动而柔美;“六铢縰縰云轻”则转向触感与整体印象,极言其轻盈,仿佛仙人之衣,不染尘俗。这两句皆用比喻而不直言裙带,含蓄典雅,尽显宋诗重理趣、尚修辞的特点。
后两句转写人物与环境。“植立含风广殿”勾勒出一位女子独立于广阔殿堂中的剪影,风姿绰约,气韵清高。最后一句“微闻环佩摇声”尤为精妙,以听觉细节打破寂静,使画面由静转动,仿佛美人轻移莲步,却又若隐若现,似真似幻。这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增强了诗意的神秘感与回味空间。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清丽,风格近于宫体诗,但无脂粉气,反而透出一种空灵超逸之致,体现了苏轼既能豪放奔放,亦能婉约深致的艺术多面性。此诗或为追忆亡妻王弗,或为抒发理想中美好形象的寄托,虽篇幅短小,却情韵悠长。
以上为【梦中赋裙带】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四十引查慎行语:“此诗虽题曰‘梦中’,实写神思之所寄,非徒咏物也。‘百叠’‘六铢’对偶工绝,而风致自出。”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批:“轻秀绝伦,有唐人遗意。然不落纤巧,自是宋格。”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苏集中罕见此等婉丽之作,梦中得句,恍若有神助。‘微闻环佩摇声’,妙在‘微闻’二字,写出梦境迷离之致。”
4. 张道《苏亭诗话》载:“东坡《梦中赋裙带》,语极清空,如不著力,而风神自远,可谓化境。”
5. 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赖山阳读此诗后题曰:“风皱云轻,非人间所有,殆写天女之容。”
以上为【梦中赋裙带】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