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十多天后我又来到这里,
春神东君似乎心意浅淡,只让寒梅初开,
千朵梅花虽已深红绽放,却还来不及细细雕琢。
怎能得到像道人殷七七那样的仙术,
让花儿不分时节地随意开放呢?
以上为【后十余日復至】的翻译。
注释
1. 后十余日復至:指诗人时隔十多天再次来到赏梅之处。
2. 东君: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春神,主管春天的到来与万物生长。
3. 意浅:心意淡薄,此处指春神似乎尚未全力施为,春意不浓。
4. 着寒梅:使寒梅开放。“着”有“使之发生”之意。
5. 千朵深红:形容梅花盛开,花朵繁多且颜色深红。
6. 未暇裁:来不及精心雕琢、安排。比喻花开虽盛,但尚显仓促或未达极致之美。
7. 安得:如何能够,表示愿望难以实现。
8. 道人殷七七:唐代传说中的道士,名殷文祥,号七七,据《太平广记》载,他有奇术,能令花随心开放,人称“七七真人”。
9. 不论时节:不管春夏秋冬的时令限制。
10. 遣花开:使花开放。“遣”有“派遣”“命令”之意,此处拟人化地表达控制花开的能力。
以上为【后十余日復至】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赏梅为引,抒发了对自然节律的无奈与对超脱时序之美的向往。诗人借“东君”掌春却“意浅”的拟人化描写,暗喻春天来得迟缓或春意未浓,而满树红梅虽已盛开,却仍觉未尽其美。后两句突发奇想,希望有如传说中能令花开的道士殷七七一般,打破季节限制,使美景常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空灵,表现出苏轼特有的旷达与浪漫情怀,也折射出他对人生无常、美景难留的深层感慨。
以上为【后十余日復至】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晚年作品风格的典型体现,融合了哲思、诗意与超然之趣。首句“后十余日復至”平实叙事,却隐含期待重访旧景的心理,为后文情感铺垫。次句以“东君意浅”将春神人格化,赋予其情感意志,暗示春来迟缓、梅花初绽而未盛,流露出诗人对春光不足的惋惜。第三句“千朵深红未暇裁”写眼前实景——梅花怒放,色彩浓烈,但“未暇裁”三字陡然转折,仿佛大自然也因匆忙而未能完美布局,透露出一种审美上的遗憾。
后两句由实入虚,转入幻想境界。诗人渴望借助“殷七七”这一道教异人之力,打破自然规律,“不论时节遣花开”,既是对美好事物恒常存在的向往,也是对时间无情、美景易逝的反抗。这种超越现实的愿望,正是苏轼面对人生无常时常有的精神寄托。全诗短短四句,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虚实相生,含蓄隽永,展现了宋诗“理趣”与“意象”交融的高妙境界。
以上为【后十余日復至】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语:“此诗托兴微妙,借殷七七事以寓超脱之想,非徒咏梅也。”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涉仙幻,而意在尘外,东坡晚岁胸次,于此可见。”
3.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评此诗:“以神话结情,不落俗套。‘未暇裁’三字新警,见匠心。”
4. 《历代诗话》引吴乔《围炉诗话》云:“苏子瞻诗,往往于寻常景中翻出奇想,如此诗欲请殷七七令花常开,即是解脱时序束缚之喻。”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曰:“东坡此绝,看似游戏笔墨,实则寄慨遥深。‘不论时节’四字,大有不愿随人俯仰之意。”
以上为【后十余日復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