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聆听)昔日节度使门下旧吏朱幼恭的歌声响起,那超逸处能高亢入云,幽怨处又低沉婉转。
今年洛阳城里没有雨雪,但眼前这(歌声勾勒出的)风景,分明就是(我魂牵梦萦的)江西。
以上为【吴方之见示听江西故吏朱幼恭歌三篇颇有怀故林之想吟讽不足因而和之】的翻译。
注释
吴方之:吴士矩,字方之,刘禹锡的友人。
见示:给我看(他的诗作)。
江西故吏:指朱幼恭,曾是江西幕府(实为淮西节度使管辖)的旧部属。
怀故林之想:怀念旧日山林(指昔日任职之地)的思绪。
吟讽不足:反复吟诵(吴方的诗)仍觉意犹未尽。
和之:依照原诗题材、体裁作诗相答。
侯家:指朱幼恭曾效力的节度使府。侯,对地方长官的尊称。
故吏:旧日的部属。
逸处能高怨处低:形容歌声在表现超逸情怀时高亢,抒发哀怨情思时低沉。
洛中:洛阳城中。此时刘禹锡与吴方之同在洛阳。
江西:唐代“江西”概念与今不同,多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以南地区,即当时的淮西镇一带。刘禹锡曾在此地为官,视作第二故乡。
以上为【吴方之见示听江西故吏朱幼恭歌三篇颇有怀故林之想吟讽不足因而和之】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刘禹锡为唱和友人吴方之(吴士矩)所作。吴方之听了来自江西的旧吏朱幼恭的三篇歌辞后,心生归隐“故林”之想,作诗抒怀,刘禹锡因而和之。诗中,刘禹锡通过描绘歌声的艺术感染力——“逸处能高怨处低”,展现了音乐超越时空、勾连情感的力量。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听觉通于视觉与心境:尽管身处洛阳,且天气温和(“无雨雪”),但那饱含江西风土人情的歌声,已瞬间在诗人与友人的“眼前”重构了“江西”的整个意境。这充分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虽身在东都,却对昔日所属的江西故地(实指多年任职的淮西地区)怀有深切的追忆与归属感。全诗短小精悍,将音乐、地理、怀旧之情巧妙熔铸,含蓄而深沉。
以上为【吴方之见示听江西故吏朱幼恭歌三篇颇有怀故林之想吟讽不足因而和之】的评析。
赏析
本诗的艺术特色在于构思巧妙,善用通感,意境转换自然。
以声启情,以情化境:诗歌不从正面描写怀旧,而是从“歌声”这一听觉形象切入。首句点明歌声来源,次句即以“高”、“低”两种音调,精准概括了歌声所承载的复杂情感(逸兴与哀怨),这情感正是触发“怀故林之想”的钥匙。
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后两句是神来之笔。诗人将现实的时空(“今岁洛中”)与心理的时空(“眼前风景是江西”)并置。“无雨雪”是现实洛阳的客观气候,平和而寻常;而“是江西”则是主观心理的强烈认定,斩钉截铁。这一虚一实、一客观一主观的强烈对比,凸显了歌声魔力之巨大与怀旧情感之深浓。眼前的洛阳风景在歌声的催化下,于诗人心中已完全被记忆中的江西风景所覆盖和取代。
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全诗仅四句,却包含了事件起因(听歌)、艺术描写(歌声)、环境对比(洛中与江西)和深层情感(怀旧)。结尾句“眼前风景是江西”戛然而止,将无限的感慨与追忆留给读者去体味,达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以上为【吴方之见示听江西故吏朱幼恭歌三篇颇有怀故林之想吟讽不足因而和之】的赏析。
辑评
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卷三三:“此诗盖吴方之在洛,闻江西故吏歌而兴故林之想,以诗示禹锡,禹锡因为和作。……‘今岁洛中无雨雪,眼前风景是江西’二句,谓洛中气候虽佳,然闻江西之歌,便觉洛中风景亦同江西矣。其思致颇为曲折。”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卷十一:“(后二句)触耳会心,情在地理之外。只因歌声之妙,便觉洛中风景顿化作江西,怀想之切,于此可见。”
以上为【吴方之见示听江西故吏朱幼恭歌三篇颇有怀故林之想吟讽不足因而和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