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衙门前常有精美的宴乐饮食,宅院内池水相连,美酒任情倾饮。
只因官位高显,故无轻慢狎昵之客;并非年岁已长,就少了欢愉之情。
如同骊龙颔下宝珠已被探取,又似老蚌在月光下重新孕育新珠。
不必羡慕三春时节盛开的桃李,桂花虽晚,却在秋天结出丰硕果实,荣耀绽放。
以上为【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嘆】的翻译。
注释
1.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有“诗豪”之称。
2. 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此诗为回应白居易寄诗中以“枯树”自伤衰老、失意之叹。
3. 衙前有乐馔常精:指身为高官,日常享有精美宴乐与饮食。“衙前”代指官署生活。
4. 宅内连池酒任倾:私宅园林广阔,池水相连,饮酒无拘,极言生活优裕。
5. 狎客:轻佻亲近的门客;“无狎客”表明位高自重,不滥交游。
6. 骊龙颔被探珠去:典出《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喻珍贵之物曾被夺取,暗指自己政治上曾遭打击(如永贞革新失败被贬)。
7. 老蚌胚还应月生:典出《述异记》,“蚌蛤珠胎,与月盈亏”,老蚌仍能随月孕珠,喻年老仍可有所作为。
8. 三春桃与李:春天盛开的桃李,花期早而易凋,喻短暂浮华。
9. 桂花成实向秋荣:桂花秋季开花结实,香远益清,喻晚成而持久,品格高洁。
10. 此诗作于刘禹锡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期(约830年代),时与白居易唱和频繁。
以上为【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嘆】的注释。
评析
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嘆》是一首酬答白居易(字乐天)的哲理诗。白居易曾以“枯树”自喻衰老失意,刘禹锡此诗予以宽慰与反驳。首联以优渥生活回应“枯寂”之叹;颔联直陈:非因年老而寡欢,实因位高而慎交;颈联连用“骊龙探珠”“老蚌孕珠”两典,喻自己虽历劫难(如被贬),仍能焕发新生;尾联以“桂花成实向秋荣”作结,强调晚成之贵,否定桃李早夭之艳。全诗语言豪健,用典精切,情感昂扬,在盛唐气象衰微的中唐,展现出刘禹锡特有的“倔强乐观”精神,是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生态度的诗意表达。
以上为【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嘆】的评析。
赏析
此诗开篇即以“乐馔常精”“酒任倾”破除“枯树”之悲,展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足。颔联更进一步澄清误解:“自是官高无狎客”说明交游之慎出于身份而非孤僻,“不论年长少欢情”则直接否定年龄决定论,彰显主体精神之主动。颈联用典尤为精妙:“骊龙探珠”承认过往创伤,但“老蚌孕珠”立即翻转——创伤之后仍有新生,且此新生如月华般自然、纯净。尾联以桃李与桂花对比,完成价值重估:世人羡春华,我独崇秋实。桂花不仅开花晚,更能“成实”,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象征德业双修、晚节弥坚。全诗逻辑严密,层层递进,从生活到人格,从历史到自然,最终归于生命哲学的高度。语言明快而不失典雅,气骨刚健,典型体现刘禹锡“雄直”诗风与乐观坚韧的生命态度。
以上为【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嘆】的赏析。
辑评
1. 《刘禹锡集》卷三十二收录此诗,题为《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嘆》,作于大和年间洛阳唱和时期。
2. 唐·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梦得每以刚健胜余,《释枯树嘆》一章,尤见其老而弥壮。”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九:“刘梦得《答乐天》诗‘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乃其平生自况,真豪杰语也。”
4.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五:“梦得诗多倔强语,此章以桂花自励,不屑与桃李争春,胸次自高。”
5.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刘禹锡答白诗,常带砥砺之气,《释枯树嘆》以老蚌孕珠、秋桂成实为喻,化悲为壮,迥异元、白之颓唐。”
以上为【答乐天所寄咏怀且释其枯树之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