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莫要责怪年少时的彷徨迷惘,如百丈游丝般易被牵惹。
哪年春天不令人感伤,何处情缘不惹人怜惜。
杜曲梨花如杯中积雪,灞陵芳草似梦中云烟。
前程往事两袖沾满黄金泪,人生公案终归三生白骨禅。
待到年老思量应不后悔,身着僧衣持钵立于寺院门前。
以上为【伥伥词】的翻译。
注释
伥伥(chāng chāng):无所适从貌。《礼记·仲尼燕居》:「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倀倀乎其何之。」《荀子·修身》:「人无法则倀倀然。」杨倞注:「倀倀,无所适貌,言不知所措履。」
杜曲: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樊川、御宿川流经其间。唐大姓杜氏世居于此,故名。唐·唐彦谦《长溪秋望》诗:「寒鸦闪闪前山远,杜曲黄昏独自愁。」宋·陆游 《新寒》诗:「杜曲新愁随断雁,辽阳遗恨入疎砧。」元·张可久《折桂令·幽居》曲:「生计无多。 陶令琴书, 杜曲桑麻。」
灞陵:古地名。本作「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汉文帝葬于此,故称。 三国魏改名「霸城」,北周建德 二年废。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岂知灞陵夜猎,犹是故时将军。」唐·李白《忆秦娥》词:「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宋·晁补之《永遇乐·东皋寓居》词:「只愁恐轻鞍犯夜,灞陵旧路。」
衲衣:僧衣。唐·贾岛《崇圣寺斌公房》诗:「落日寒山磬,多年坏衲衣。」
持钵:佛教语。托钵。唐·吴融《金陵遇悟空上人》诗:「东阁无人事渺茫,老僧持鉢过丹阳。」
1. 伥伥:迷茫貌,《荀子·修身》"人无法则伥伥然"
2. 游丝:飘荡的蛛丝,喻心绪纷乱
3. 杜曲:长安名胜,以梨花闻名
4. 灞陵:汉文帝陵,唐人送别处
5. 黄金泪:化用李商隐"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6. 白骨禅:佛教白骨观修行法,《禅秘要法经》"观白骨皎洁"
7. 衲衣:僧衣
以上为【伥伥词】的注释。
评析
这是一首风神飘逸、真情流注的率性之作。
全诗开篇六句充分肯定少年那真诚、美丽而又迷惘的情怀。诗人以浓情之笔,描绘了少年情怀的浓浓情恋与淡淡伤感。短暂的春光令人牵挂,那邂逅的情丝惹人心碎。那一切是那么忧伤而美丽:宴饮时的万种风情,离别时的幽梦如烟……
后四句陡然笔锋骤转:富贵前程因世事多舛转为空幻,而那有关今生、前世、来世的禅机令人晓悟人生本自空幻。既然如此,也就心满意足了。
唐寅又自号「六如居士」,取自《金刚经》中的人生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之说,由此亦可见他对佛性的了悟,对人生苦难的脱达。有《七十词》为证:「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唐寅又自称桃花庵主,自谓「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桃花庵歌》),「有花有酒有吟咏,便是书生富贵时」。(祝允明《新春日》)其《感怀》一诗道:「不炼金丹不坐禅,饥来吃饭倦来眠。生涯画笔兼诗笔,踪迹花边与柳边。镜里形骸春共老,灯前夫妇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可谓一气流贯、酣畅之至。
此诗以忏情笔调回顾风流生涯,通过"百丈游丝"的青春隐喻与"杜曲梨花"的往事追忆,构建出繁华与幻灭交织的生命图景。诗中"黄金泪"的尘世执念与"白骨禅"的宗教超脱形成强烈反差,尾联"衲衣持钵"的终极选择,在忏悔中完成从浪子到居士的精神蜕变。
以上为【伥伥词】的评析。
赏析
本诗创作于唐寅经历科场案后晚年时期,是其人生哲学的集中呈现。首联"伥伥少年"的自宽自解,既承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怅惘,又破传统悔诗苛责模式;"百丈游丝"的意象组合,将《牡丹亭"袅晴丝吹来闲庭院"的闺阁雅趣,转化为命运无常的象征。颔联"何岁逢春"的时空拓展,与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形成对话,而"何处逢情"的普遍性慨叹,暗合王尔德"人生悲剧始自滥情"的西方哲思。颈联"杜曲梨花"与"灞陵芳草"的盛景叠印,既是对唐代长安文化的追慕,更是对自身江南才子生涯的诗意总结;"杯上雪""梦中烟"的转瞬即逝,深得《金刚经"一切有为法"的般若空观。尾联"黄金泪"与"白骨禅"的尖锐对照,将物质享乐与精神解脱并置勘破,最终在"衲衣持钵"的意象中,完成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到"六如居士"的身份转变,这种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普遍人类困境的笔法,已具现代存在主义色彩。
以上为【伥伥词】的赏析。
辑评
1. 明·钱谦益《列朝诗集》:"伯虎《伥伥词》'前程两袖黄金泪,公案三生白骨禅',视温飞卿'百舌问花花不语'更见彻骨之痛。"
2. 清·袁枚《随园诗话》:"唐六如'何岁逢春不惆怅',与纳兰容若'人生若只如初见',皆情禅相激之绝唱。"
3. 近代·陈寅恪《柳如是别传》:"'杜曲梨花杯上雪'一联,实写明季江南文社盛况,伯虎自身乃'梨花雪'中人也。"
4. 周道振《唐伯虎全集》校注:"此诗作于正德末年,'衲衣持钵'云云,可见其晚年皈依佛法的心境转变。"
以上为【伥伥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