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幽居之地颇有古朴之意,院中有一口义井,位于西墙之侧。
谁说三伏天酷热难耐?其实只需一杯井水便足以带来清凉。
先生我忍着口渴静坐不动,而众人却因燥热喧哗躁动。
待众人散去后,我才慢慢斟饮,从容不迫地品味,那清凉之味反而更加悠长。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次序来和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同为北宋著名文学家。
3. 所居六咏:苏辙所作组诗,共六首,描写其居所环境与生活情趣。
4. 幽居:隐居或僻静之所,此处指诗人居住的安静院落。
5. 古意:古朴的意趣或风格,表现一种远离尘嚣的生活理想。
6. 义井:古代常在宅旁设井供邻里共用,称为“义井”,体现仁义互助之风。
7. 西墙:井位于住宅西侧的墙边。
8. 三伏: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9. 先生:诗人自称。
10. 逡巡:迟回、缓行的样子,此处形容缓慢品尝的动作,亦含从容之意。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字子由)所作《所居六咏》之一,通过描写夏日幽居生活的一个细节——饮水,表现出诗人淡泊宁静、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全诗语言简练自然,意境清幽,以“一杯凉”对抗“三伏热”,不仅是生理感受的对比,更是精神境界的象征。诗人通过“坐忍渴”与“群嚣披猖”的对照,凸显出内心的定力与从容;而“徐酌饮”“味尤长”则进一步体现其在孤独与克制中获得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整首诗寓哲理于日常,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安时处顺、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短,却意蕴深远。开篇写“幽居有古意”,奠定全诗清雅脱俗的基调。“义井分西墙”一句,既写实景,又暗含仁德之风,赋予日常景物以道德温度。第二联“谁云三伏热,止须一杯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哲理:外在的酷暑并不可惧,心灵的清凉才是根本。这正是苏轼一贯倡导的“心静自然凉”的生活智慧。第三联转写人事,“先生坐忍渴”与“群嚣自披猖”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沉静与自制,众人躁动,唯我独定,显示出精神上的优越感。尾联“众散徐酌饮,逡巡味尤长”,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真正的滋味不在即时满足,而在克制之后的细细品味。这种“后得之乐”不仅是对清凉的感受,更是对人生境界的体悟。全诗以小见大,借寻常饮水一事,传达出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修炼出的豁达与从容。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味永,于琐事中见襟怀,真得陶渊明遗意。”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五:“‘止须一杯凉’五字,写出胸次洒落,非实言井水也。”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诗往往于极平常处见妙理,如此诗饮水一事,而寓意深远,所谓‘味尤长’者,正在言外。”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把哲学体验融入日常生活细节,此诗即以忍渴徐饮象征精神上的节制与享受,平淡中自有高致。”
以上为【次韵子由所居六咏】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