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一生本就轻视那些平庸之辈,到了晚年又有谁会挂念我这个老翁?
机巧之言屡次招来误解与祸患,只好借隐晦的言辞寄托情怀于芎藭之中。
你的儿子尚可责备,还能像陶渊明的儿子一样令人牵挂;我的妻子却比冯衍的妻子贤惠得多。
若要问我为何如此贫穷,那是上天赋予的命运,并非因贬谪才变得囊中空空。
以上为【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的翻译。
注释
1. 余子:指普通人、平庸之辈。
2. 此翁:苏轼自称,时年已老。
3. 巧语屡曾遭薏苡:用“薏苡明珠”典故,指因言语巧妙反被误解或诬陷。《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南征交趾,带回薏苡种子以为药用,被人诬为私带明珠。后以“薏苡之谤”喻无辜蒙冤。
4. 廋词:隐语、隐晦之言。
5. 芎藭(xiōng qióng):即川芎,一种香草,古人常以其象征高洁或寄托情志。此处借指以草木托意。
6. 元亮:陶渊明字元亮,苏轼极为推崇其人格与诗风。
7. 可责同元亮:指可以像陶渊明那样责备儿子不成器,暗含父子之情。
8. 敬通:东汉冯衍字敬通,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且妻悍妒,家室不睦。
9. 差贤胜敬通:谓自己的妻子比冯衍的妻子贤惠,表达对妻子的感激。
10. 不因迁谪始囊空:意谓贫穷本由天定,并非因被贬才致贫,体现安贫乐道的态度。
以上为【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次韵王巩的组诗之一,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状态与人生感悟。全诗以自嘲、自省为主调,既有对世事险恶的警觉,也有对家庭亲情的慰藉,更透露出一种超然于贫贱荣辱之外的豁达胸怀。苏轼在历经宦海沉浮之后,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贫困并非源于外在的贬谪,而是命运的安排,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坦然接受和精神上的独立自由。诗中用典自然,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是其晚年诗歌风格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平生”与“晚岁”对照,展现诗人一生孤高自许、晚年寂寞无人问津的境况,语带悲凉而不失傲骨。颔联用“巧语遭薏苡”暗指自己因文辞招祸(如乌台诗案),而“廋词托芎藭”则表现其以诗寄怀、曲折抒情的创作心态。颈联转写家庭生活,以陶渊明责子、冯衍遇妻不贤作比,既幽默又温情,凸显家庭之乐为其精神慰藉。尾联点明主旨:贫非贬所致,乃天之所赋,表现出苏轼对命运的深刻认知与坦然承受。全诗融典故、自嘲、哲理于一体,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平淡中见深味”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语虽戏谑,实含至理,盖阅历既深,乃能言之如此。”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巧语屡曾遭薏苡’一句,道尽文人之祸所由来,非身经者不能道。”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此诗感慨深沉,而措辞婉曲,所谓怨而不怒者。”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二十九:“‘若问我贫天所赋’一语,足为千古迁客道尽心曲,非圣于诗者不能。”
5. 冯应榴《苏轼诗集合注》引赵次公曰:“公之于妻,少有称述,此独言‘差贤’,可见晚年相依之深。”
以上为【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