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晚风轻拂,吹散了天河上细微的云彩,我踱步于庭院之中,月光如影随形,仿佛紧随着我的脚步。湿润的炉香在夜色初临之际袅袅升起,花木的影子参差错落,轻轻摇曳,似乎预示着春天即将来临。遥想此时宫中的人们也应与我同赏这清朗月色,而那些乘坐毡车的人却正碾过昏暗的尘土,奔波于世俗之中。回望往昔的交游岁月,恍然如梦;如今只余一头花白的头发,独自戴着青丝编成的纶巾伫立月下。
以上为【臺头寺步月得人字】的翻译。
注释
1. 臺头寺:寺庙名,具体地点不详,当在苏轼贬谪之地(如黄州或惠州一带),为诗人暂居或游览之所。
2. 步月:月下散步。
3. 河汉:指银河。
4. 屧(xiè):古代鞋的一种,此处“步屧”意为散步,多指闲步。
5. 中庭:庭院之中。
6. 浥浥(yì yì):湿润貌,形容香气氤氲升腾的样子。
7. 炉香:焚香之烟气。
8. 离离:分明、错落的样子。
9. 金阙:代指皇宫,帝王居所。
10. 毡车:古代用毛毡为篷的车子,常用于贵族出行,此处借指朝廷官员的车驾。
11. 辗暗尘:车轮碾过昏暗的尘土,象征官场奔波劳碌的生活。
12. 岸纶巾:岸,高耸貌;纶巾,青丝带织的头巾,古时隐士或文人常戴,此处表现诗人超然物外的姿态。
13. 一簪华发:满头白发,用簪子束起,形容年老。
以上为【臺头寺步月得人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期间所作,题为“臺头寺步月得人字”,属即景抒怀之作。“得人字”表明是分韵赋诗时抽得“人”字为韵脚。全诗以月夜漫步为线索,由眼前之景写起,渐入遥想与追忆,最终归于人生感慨。意境由静谧清幽转向苍凉沉郁,情感从闲适转为深沉的怅惘。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寄托了对仕途奔波者的怜悯、对昔日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自身年华老去、理想难酬的无奈。语言含蓄隽永,情思绵长,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趋于冲淡而又不失厚重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臺头寺步月得人字】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写景起兴,“风吹河汉扫微云”展现高空之清朗,气象开阔;“步屧中庭月趁人”则转入近景,赋予月光以人情味,似有陪伴之意,透露出诗人孤寂中的慰藉。颔联“浥浥炉香初泛夜,离离花影欲摇春”进一步渲染夜境之美,嗅觉与视觉交融,静态中蕴含动感,“欲摇春”三字尤具生机,暗示希望与复苏之意,或亦隐喻心境之微动。颈联笔锋陡转,由己及彼,想象宫廷之人虽共此清景,却仍陷于俗务,“辗暗尘”与眼前之清明形成强烈对比,流露出对仕途纷扰的疏离与批判。尾联收束全篇,直抒胸臆,“旧游真是梦”一句感慨极深,将半生浮沉浓缩于一梦之间,而“一簪华发岸纶巾”以形象作结,塑造出一位白发萧然、独立苍茫的诗人自我画像,极具感染力。整首诗融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凝练而不失流畅,意境深远,堪称苏轼晚年五律佳作。
以上为【臺头寺步月得人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空一气,情景交融,末语苍然,有不胜今昔之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月趁人’三字妙绝,写出步月神情。‘欲摇春’亦新。”又评:“五六作意深婉,非徒写景。”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通体清旷,而感慨寓于言外。‘回首’二句,黯然消魂。”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五律不多见,此首格调高浑,颇近盛唐。‘遥知’一联,寄托遥深。”
5. 钱钟书《谈艺录》:“苏诗往往于闲适中见悲慨,如此诗‘步月’本清娱之事,而结以‘旧游如梦’,便觉烟波万顷,皆成愁海。”
以上为【臺头寺步月得人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