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越地的山中缺少松树和竹子,常常遭受野火的焚毁之灾。唯有这座香积寺所在的山峰郁郁苍葱,想必是蒙受了佛祖神力的庇佑。山中生长着茯苓,长久无人采撷,历经千年竟化为琥珀。它在深夜散发出幽微的光芒,但能见到这奇景的,只有山中的木客(传说中的山精)。我难道没有锋利的长镵(挖掘工具)吗?可真伪难辨,终究不敢妄动。那些灵异的仙草与有毒的杂草,外形极为相似,差别只在毫发之间。我反复把玩却终究不敢食用,只能将它弃置一旁,发出长长的叹息。山中的僧人大多有道行,辛勤劳苦,每日都要从深谷中汲水。我自愧如同使用机械舂米的人,凿破了混沌的本源。担心这样幽深的探寻难以持续,只好用书板刻下岁月的痕迹,以作纪念。
以上为【与正辅游香积寺】的翻译。
注释
1. 正辅:苏轼友人,名王巩,字定国,号正辅,曾随苏轼游历。
2. 香积寺:佛教寺庙名,多见于唐代以后文献,此处或为泛指佛寺,亦可能实有其寺。
3. 越山:指越地之山,即今浙江一带的山岭。
4. 野火厄:野火频繁焚烧带来的灾祸。
5. 感荷佛祖力:感激并归因于佛祖的护佑之力。
6. 茯苓:一种寄生于松根的菌类药材,古人认为久服可延年益寿。
7. 琥珀:古代传说茯苓千年可化为琥珀,见《本草纲目》等。
8. 幽光发中夜:指茯苓或琥珀在夜间发出微光,属神话色彩描写。
9. 木客:传说中的山中精怪或隐士,一说为古越族遗民。
10. 长镵(chán):古代掘土农具,此处指采药工具。
11. 真赝:真品与赝品,此指灵药与毒草的真假难辨。
12. 灵苗:具有灵性的药草,喻指真理或道。
13. 把玩:用手抚摸赏玩,此处含有犹豫不决之意。
14. 山僧类有道:山中僧人大多修行有成,接近得道之人。
15. 谷汲:从山谷中取水,形容生活清苦而勤勉。
16. 机舂:利用机械装置舂米,比喻人为巧智。
17. 凿破混沌穴:典出《庄子·应帝王》,喻破坏自然纯朴状态。
18. 幽寻:深入幽静之地探寻,指探求真理或仙境。
19. 书板记岁月:刻写木板以记录时间,类似题壁留念。
以上为【与正辅游香积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与友人正辅同游香积寺时所作,借写山中奇景与采药之难,抒发对人生真伪难辨、修道艰难的深刻感慨。全诗融自然景观、宗教氛围与哲理思考于一体,语言凝练,意境幽邃。诗人以“茯苓化琥珀”这一超现实意象,象征修行或真理的稀有与珍贵;又以“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揭示世间善恶、真假之界限模糊,表达出对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末尾自责“凿破混沌”,暗含对人为干预自然与本真的反思,颇具道家意味。整首诗既有写景之实,又有寓理之深,体现了苏轼晚年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与正辅游香积寺】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以游寺为引,实则寄托深远。开篇写越山少松竹而常遭野火,反衬香积寺所在之峰独翠,立即使人感受到一种超然于俗世之外的清净气象,进而归功于“佛祖力”,赋予自然景观以宗教神圣性。接着引入“茯苓化琥珀”的传说,既增添神秘色彩,又暗示此地灵气所钟。然而,这般珍宝虽现,却因“真赝苦难识”而不敢轻取,反映出诗人面对大道或至宝时的审慎与敬畏。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一句尤为警策,不仅适用于采药,更可引申为人生抉择、道德判断乃至政治立场中的两难境地。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诬陷,对此类“似是而非”的困境体会尤深。故此句看似写物,实则写心。
后转写山僧“辛苦常谷汲”,以他们的朴素修行反衬自己“作机舂”“凿破混沌”的惭愧,流露出对自然之道的向往与对人为机巧的批判。结尾“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既是对此次游览的总结,也暗含对精神追寻能否延续的忧虑,余韵悠长。
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层递进,体现出苏轼晚年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与正辅游香积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物寓意,借采药之艰喻求道之难,非徒写景之作。”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灵苗与毒草’二语,足为千古鉴戒,岂止言药物而已?”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诗至此,已入化境。不说理而理自见,不言禅而禅意盎然。”
4. 钱钟书《谈艺录》:“东坡每于游寺诗中寓出处进退之感,此篇‘凿破混沌’之叹,尤见其厌机心而思返本之心。”
5. 王水照《苏轼选集》按语:“此诗融合佛道思想,以山林幽境为背景,展现诗人对真伪、是非、自然与人为等问题的深刻反思,为其晚年哲理诗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与正辅游香积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