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多承昨夜天公降下的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版本二:
远处树林尽头,群山清晰显现,翠竹掩映着墙头;蝉声纷乱,衰草丛生,环绕着小小的池塘。空中翻飞的白鸟不时掠过,水面盛开着红色的荷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在村舍之外,古城之旁,我拄着藜杖缓缓漫步,任夕阳斜照。多亏昨夜三更时分那场殷勤的雨,让我这漂泊无定的人生又得一日清凉。
以上为【鹧鸪天 · 林断山明竹隐墙】的翻译。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调名取自唐人郑宾光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俗象其鸣声曰「行不得也哥哥」。赵德麟词名《思越人》,李元膺词名《思佳客》。贺方回词有「剪刻朝霞钉露盘」句,名《剪朝霞》,又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名《半死桐》。韩涧泉词有「只唱骊(离)歌一叠休」句,名《骊(离)歌一叠》。卢蒲江词有「人醉梅花卧未醒」句,名《醉梅花》。此调为北宋初年新声唐、五代词中无此调,始词一说为夏英公所作,一说为宋代宋景文之作。《乐章集》注「正平调」,《太和正音谱》注「大石调」,蒋氏《丸宫谱目》入「仙吕引子」。此调仅此一体,无别体。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宋人作者极众,题材亦极广,多用以叙事、写景、祝颂、感怀、言志。晏小山十九首,名篇颇多,均写花间尊前情事;宋人无名氏《春闺》阕,甚为婉美;黄山谷《续玄真子渔父词》抒写江湖之趣;辛稼轩作豪气词《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刘后村以作词论《戏题周登乐府》;贺方回作《悼亡词》;朱希真作《感怀词》感靖康之难后于江南重见北宋汴京名妓李师师事。此调用平韵,为换头曲,以七字句为主。但前阕第二、四句,后阕第三句均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式,并有两个三字句,因此与七言律诗之音响格律绝不相同,而有流畅、响亮、谐美之艺术效应。前阕三、四句以对偶为工。故调多七言句,切勿以诗法入词,宜流动婉美,善于以意象表现。
题注:傅子立注:「东坡调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作「谪」,义胜黄州时作。此词真本藏林子敬家。」刘尚荣按:「林敏公,字子仁,蕲阳人。《东坡集》五注本作者之一。林子敬或为其族人,参《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元延祐本无题。毛本调名下有词题曰:「时谪黄州」,似据傅注改编。
杖藜徐步:傅子立注:「杜子美:『杖藜徐步立芳洲。』」刘尚荣按:「句出《绝句漫兴九首(其五)》,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二十二》。」
浮生:龙榆生笺:「杜子美《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其二)》诗:『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
1. 鹧鸪天: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2. 林断山明:树林断处,山势显露。
3. 竹隐墙:翠竹掩映着屋墙。
4. 乱蝉:蝉鸣杂乱,形容夏末秋初的景象。
5. 衰草:枯萎的野草,暗示时节已近秋天。
6. 翻空白鸟:在空中翻飞的白色水鸟,如鹭鸶之类。
7. 红蕖(qú):红荷,荷花的别称。
8. 细细香:指荷花散发出的清淡幽香。
9. 杖藜:拄着藜茎制成的手杖,代指年长者或隐士的行走姿态。
10. 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指人生虚浮不定,常用于感叹人生短暂、无所依托。
以上为【鹧鸪天 · 林断山明竹隐墙】的注释。
评析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上阕写景,下阕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这首《鹧鸪天》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所作,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傍晚的乡野图景。词中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动静结合,色彩明丽,气息宁静悠然。表面写景闲适,实则暗含人生感慨。“浮生一日凉”一句,既写出身体上的清凉感受,也透露出诗人历经宦海沉浮后对短暂安宁的珍惜与自嘲。全词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鹧鸪天 · 林断山明竹隐墙】的评析。
赏析
此词开篇以“林断山明竹隐墙”勾勒远景,层次分明,由远及近,引出“乱蝉衰草小池塘”的近景,听觉与视觉交织,营造出夏末特有的喧闹与萧疏并存的氛围。接着“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动一静,一高一低,白鸟翻飞于天,红荷静立于水,视觉与嗅觉相辅相成,画面感极强,且对仗工整,体现苏轼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
下片转入人物活动,“村舍外,古城旁”点明地点,带有历史沧桑感;“杖藜徐步转斜阳”刻画诗人从容漫步的形象,动作舒缓,心境淡然。结尾两句尤为精妙:“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将夜雨拟人化为“殷勤”,赋予自然以情感,而“又得浮生一日凉”则蕴含无限感慨——一个“又”字道尽贬谪生涯中对片刻安宁的珍视与无奈。清凉既是身体感受,更是心灵慰藉,折射出苏轼在困顿中依然保持旷达自适的精神境界。
全词语言清丽,意象鲜明,结构紧凑,从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充分展现了苏轼“以诗为词”的艺术风格和“外儒内道”的人生哲学。
以上为【鹧鸪天 · 林断山明竹隐墙】的赏析。
辑评
晩淸·郑瘦碧评《手批〈东坡乐府〉》: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词从陶诗中得来,逾觉清异。较「浮生半日闲」句,自是诗词异调。论者毎谓坡公以诗笔入词,岂审音知言者?
1. 《唐宋名家词选》(龙榆生编):“此词写景清空,寓感于不经意间,‘殷勤’二字尤见匠心。”
2.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写景如画,而寄慨甚深。‘浮生一日凉’,语淡而味厚,非东坡不能道。”
3. 《苏轼词集》(王水照、崔铭著):“此词作于黄州时期,虽写闲适之趣,实含贬谪之悲。‘又得浮生一日凉’,是庆幸,亦是自嘲,体现其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4. 《中国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通篇写景,却处处有我。杖藜徐步,心随景转,夜雨殷勤,天若有情,乃知东坡胸次浩然。”
5. 《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词中白鸟、红蕖、斜阳、夜雨,皆寻常景物,经东坡点染,便成清境。结语二句,看似平淡,实乃千锤百炼之语,耐人回味。”
以上为【鹧鸪天 · 林断山明竹隐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