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金黄的菊花从甜美的山谷中生长而出,灵异的根茎深深扎入土壤,绵延不绝。
廖井之中蕴藏着丹砂,红色的泉水如常涌出,源源不断。
两位女子以口鼻嬉戏,以松脂为食粮,超然物外。
听闻这些奇异之事,我彻夜难眠,起身而坐,直到夜半仍未停歇。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和陶:指苏轼模仿陶渊明的诗风或原韵所作诗篇。此处应为和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之意。
2. 冒:冒出,生长。
3. 甘谷:甘美的山谷,传说中多产灵草仙药之地。
4. 灵根:具有灵性的植物根茎,常指仙草或长生之物。
5. 廖井:可能为虚构或误记之名,或指某处有丹砂矿的井穴;亦或“廖”通“寥”,形容幽深之井。
6. 窖丹砂:在井中储藏或产出丹砂(即朱砂,HgS),古代炼丹重要原料。
7. 红泉:因丹砂溶于水而呈红色的泉水,象征仙境之水。
8. 二女:或指《山海经》中的神话女性,如娥皇、女英,或泛指仙女。
9. 松膏:松树渗出的树脂,道家视为辟谷养生之食,称“松脂”“松实”,可延年益寿。
10. 夜未央:夜未尽,夜半时分。“央”意为终止、尽头。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陶渊明《读〈山海经〉》组诗之作,属拟古抒怀类作品。苏轼借《山海经》中的神话意象,融合道家修炼、隐逸生活与超凡境界,表达对神仙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同时暗含对现实人生的思索与超脱之志。诗中“黄花”“丹砂”“松膏”等皆为道教炼丹与长生象征,体现宋代士人受道教影响的思想倾向。语言简练而意境幽远,结构上由景及情,由外物引发内心波动,展现诗人夜不能寐的精神状态,具有典型的东坡式哲思气质。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山海经》中的神秘地理与人物为背景,通过描绘灵异景象抒发内心情感。开篇写“黄花冒甘谷,灵根固深长”,以自然奇景起兴,营造出仙气氤氲的氛围。“黄花”不仅具视觉美感,更暗喻高洁与长寿;“灵根”则赋予植物以神性,暗示生命之源深远不息。接着“廖井窖丹砂,红泉涌寻常”,转入地下奇观,丹砂与红泉是道教炼丹的核心元素,象征长生追求与天地精华的流动。此二句写实中带虚,将神话与想象融为一体。
“二女戏口鼻,松膏以为粮”最为奇幻,“戏口鼻”语义模糊而富有张力,或指呼吸吐纳之术(如胎息),或描写仙女嬉戏之态,结合“松膏为粮”,凸显其不食五谷、超脱尘俗的仙人形象。末两句陡转至诗人自身:“闻此不能寐,起坐夜未央”,由外境转入内心,表现听闻神异后的心潮澎湃。这种“夜不能寐”的状态,既是好奇所致,也折射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现实中无法企及的焦虑。
全诗短短十句,却层次分明:由景生情,由幻入真,最终落脚于个体的精神体验。风格上承陶诗之冲淡,又具苏轼特有的奇思与哲理色彩,堪称和陶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三十五注:“此诗拟陶渊明《读〈山海经〉》,多取《山海经》异物以为象,托兴幽远。”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涉荒幻,然自有清气流转,非俗手所能摹。”
3. 近人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宋人和陶,苏轼最得其神,不在形似,而在意境之超然。”可资参考。
4. 《宋诗钞·东坡诗钞》录此诗,评曰:“借《山海》之奇,写胸中之寄,非徒模拟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未收录此诗,故无直接评语;然其论苏轼和陶诗云:“往往自出新意,借题发挥。”可间接适用于对此诗的理解。
以上为【和陶读《山海经》,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