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子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翻译
四月十一日初次品尝荔枝,苏轼写下此诗。南方村落有杨家,北方村落有卢家,他们种植的荔枝树白花青叶,冬天也不枯萎。在烟雨蒙蒙中,那些垂下的黄色小花和初结的紫色果实,像是为荔枝成熟吹响前奏。那荔枝宛如海中的仙人,身披绛红色的罗衣,内着红纱单衣,肌肤如白玉般细腻。不必等到杨贵妃一笑,它本身风韵天成,就已美得倾国倾城。不知上天是否有意安排,竟让这绝妙之物生长在海边一隅。它与云山相伴,同松柏长青;而霜雪摧折的山楂、梨子相比之下显得粗陋不堪。我洗净酒杯,斟上桂花美酒,用冰盘盛上这如赤色虬龙珠般的荔枝。它的滋味仿佛剖开江珧柱,又似细琢的玉柱;更像烹好的河豚,肥腴鲜美。我这一生本就为口腹之欲所驱,做官已久,早已看轻了莼菜鲈鱼的故乡之思。人生在世,何尝不是一场梦幻?如今南来万里,却得以初尝如此美味,实在是一幅美好的图景。
以上为【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的翻译。
注释
1. 四月十一日:指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初食荔枝之日。
2. 南村诸杨北村卢:指惠州当地种植荔枝的杨姓与卢姓人家,南村、北村为方位泛指。
3. 白华青叶冬不枯:荔枝树四季常青,冬季亦不落叶,花白色。
4. 垂黄缀紫:指荔枝初结时花蕊下垂呈黄色,果实微现紫色。
5. 烟雨里:岭南多雨,荔枝生长于湿润气候中。
6. 特与荔子为先驱:这些花叶景象预示着荔枝即将成熟,如同先导。
7. 海山仙人绛罗襦:比喻荔枝果皮如仙人所穿的深红色绸衣。绛罗襦,红色丝质短袄。
8. 红纱中单白玉肤:中单,内衣;形容荔枝剥开后果肉如红纱包裹着白玉般的果肉。
9. 不须更待妃子笑:典出唐玄宗为博杨贵妃一笑而千里送荔枝。此处言荔枝之美无需借贵妃之名衬托。
10. 遣此尤物生海隅:尤物,特指珍异之物;海隅,海边,指岭南地处东南沿海。
以上为【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的注释。
评析
这首《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是苏轼贬谪岭南期间所作,写于绍圣二年(1095年)四月十一日,是他首次在惠州品尝到新鲜荔枝时的即兴抒怀之作。全诗以荔枝为核心意象,融咏物、抒情、议论于一体,既描绘了荔枝的形色味之美,又借物抒怀,表达诗人对人生、仕途、命运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宦海浮沉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苏轼“随缘自适”“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语言华美而不失清丽,比喻奇巧而贴切,情感真挚而旷达,是宋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八句着力描写荔枝的生长环境与外貌特征,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荔枝比作“海山仙人”,赋予其超凡脱俗的气质。“绛罗襦”“白玉肤”等词极尽华美,却又不失真实感,使读者仿佛亲见其形色。中间四句转入议论,感慨天地造化之奇,荔枝生于“海隅”似是天意,而其高洁远胜楂梨等凡果,暗含诗人自身虽贬荒远却品格不堕的自况。随后写品尝情景,“洗盏”“酌桂醑”“荐此赪虬珠”,动作细致,气氛雅致,凸显对美食的郑重与享受。以“江鳐”“玉柱”“河豚”作比,极言其味之美,层层递进,令人垂涎。结尾由口腹之享上升至人生哲理,从“一官久已轻莼鲈”可见其对仕途的淡泊,而“人间何者非梦幻”则流露出佛老思想影响下的超脱情怀。最后一句“南来万里真良图”,看似庆幸得尝美味,实则是历经磨难后对命运的坦然接受,语浅意深,余味悠长。
以上为【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居惠,始识荔支,赋诗纪之,辞采焕发,寄托遥深,非徒夸味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起手写景清丽,中幅比兴不俗,结处感慨无穷。通体气格高华,无一字轻率。”
3. 方回《瀛奎律髓》评:“‘似开江鳐’二语,极状其味,可谓善喻。”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咏物而不滞于物,由口腹之欲引出人生感喟,正是其‘以文为诗’‘以理入诗’之妙处。”
5. 清·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此诗写初食荔支,兴致淋漓,而寓意深远。‘人间何者非梦幻’一句,足抵一部《南华经》。”
以上为【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