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斜风吹帷雨注面,先生不愧旁人羞。
任从饱死笑方朔,肯为雨立求秦优。
眼前勃蹊何足道,处置六凿须天游。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劝农冠盖闹如云,送老齑盐甘似蜜。
门前万事不挂眼,头虽长低气不屈。
馀杭别驾无功劳,画堂五丈容旗旄。
道逢阳虎呼与言,心知其非口诺唯。
居高志下真何益,气节消缩今无几。
如今衰老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
翻译
宛丘先生身材高大如同丘山,而宛丘的学舍却小得像一叶扁舟。
平日低头诵读经史典籍,偶然伸个懒腰,头顶就撞到了屋梁。
斜风吹动帷帐,雨水直扑面颊,先生处境狼狈,却不以为耻,旁人却为他感到羞愧。
宁可像东方朔那样被人笑为饱食终日,也不愿如伶人般在雨中卑躬乞怜。
眼前的争执纷扰何足挂齿,调和内心的纷乱还需神游太虚。
纵然读过万卷书,却不曾研习律法,想要辅佐君王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主,终究缺乏实际本领。
劝农的官员车马喧嚣,冠盖云集,热闹非凡;而我安于清贫,粗茶淡饭也甘之如饴。
门前万事皆不入眼,头虽低垂,气节却不肯屈服。
我在余杭任别驾之职本无功劳,官署画堂却有五丈之宽,足以容纳旌旗仪仗。
高楼横跨天空,雨声遥远,屋宇宽敞却人烟稀少,风声萧瑟。
平生自以为惭愧的事如今已不再羞耻,竟坐着面对疲惫的百姓继续鞭打催逼。
路上遇见阳虎那样的权奸还应声招呼,心里明知其非,口中却违心应诺。
身居高位而志向卑下又有何益?气节早已萎缩,如今所剩无几。
文章不过是雕虫小技,何足称道?当年先生与别驾齐名,如今都已衰老无用,只能任由世人评说轻重。
以上为【戏子由】的翻译。
注释
1. 宛丘先生:苏轼自称。宛丘为地名,亦暗喻其形貌高大如丘。
2. 小如舟:形容学舍狭小,与“长如丘”形成夸张对比。
3. 欠伸屋打头:伸懒腰时头碰屋顶,极言屋之低矮。
4. 秦优:秦国的优伶,指以歌舞谐谑取悦权贵的艺人,此处喻卑躬屈膝之人。
5. 方朔:即东方朔,汉代文学家,以滑稽诙谐著称,常被误解为贪图享乐。
6. 勃蹊:争斗吵闹,典出《庄子·徐无鬼》“两阵之间,勃豀之鄙”。
7. 六凿:指人的六种情欲或感官纷扰,《庄子》有“六凿相攘”之语,意为内心混乱。天游:神游自然之道。
8. 致君尧舜:化用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表达辅佐君主治国的理想。
9. 齑盐:碎菜与盐,指粗劣饮食,代指清贫生活。
10. 阳虎:春秋时期鲁国权臣,孔子所厌恶的乱臣贼子,此处喻指当权奸佞。
以上为【戏子由】的注释。
评析
1. 此诗是苏轼晚年对自己仕途与人生的一次深刻反思,借“戏子由”之题,实则自嘲兼讽世。
2. 全诗以“宛丘先生”自指,通过夸张的意象(如“长如丘”“小如舟”)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3. 诗人批判了官场浮华虚饰(“劝农冠盖闹如云”),对比自身清贫坚守(“送老齑盐甘似蜜”),体现士人操守。
4.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一句尤为沉痛,揭示儒家理想在现实政治中的无力感。
5. 对百姓的“鞭棰”与对权奸的“口诺唯”,表现出道德困境中的自我谴责,情感复杂而真实。
6. 结尾“俱无用”“付与时人分重轻”看似豁达,实则充满悲凉与无奈,是苏轼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7. 诗歌融合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而锋利,讽刺含蓄而深刻。
8. 题目“戏子由”实为“戏自己”,借调侃弟弟苏辙之名,行自嘲之实,体现苏轼特有的幽默与智慧。
9. 全诗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外在境遇写到内心挣扎,最终归于人生虚无的感慨。
10. 此诗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士大夫阶层处境的深刻洞察,具有普遍意义。
以上为【戏子由】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的代表作之一,题曰“戏子由”,实则借题发挥,抒发自身宦海沉浮后的深沉感慨。全诗以自画像开篇,“长如丘”与“小如舟”的强烈反差,既具漫画式的幽默,又暗含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诗人身处卑微之境,却保持精神的独立,“低头诵经史”与“屋打头”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诗中“斜风吹帷雨注面”等句,勾勒出寒士形象,而“不愧旁人羞”则凸显其倔强人格。继而以东方朔、秦优作比,表明宁受讥笑亦不趋炎附势的立场。然而随着仕途深入,诗人不得不面对道德困境:“坐对疲氓更鞭棰”“心知其非口诺唯”,这些诗句流露出强烈的自责与痛苦,远非一般自嘲所能涵盖。
“读书万卷不读律”是全诗关键,它揭示了一个根本问题:传统儒学教育无法应对现实政治的技术需求,理想主义在制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种认知上的幻灭,使诗人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
结尾处,诗人将自己与苏辙并列,称“俱无用”,表面洒脱,实则蕴含巨大悲怆。曾经的才华与名声,终将交由“时人分重轻”,这是对功名价值的彻底解构。整首诗语言质朴,节奏跌宕,情感由讥讽转入沉痛,最终归于苍凉,在嬉笑怒骂之中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剖白,堪称苏轼晚年思想的缩影。
以上为【戏子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此诗语似谐谑,实含至痛,东坡晚年胸中块垒,尽于此发之。”
2. 纪昀《纪批苏诗》:“通篇皆自嘲语,而骨力遒劲,所谓‘嬉笑之怒,甚于裂眦’者也。”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杭州任上,时公已历乌台、黄州之变,故语多愤激而归于自省。”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读书万卷不读律’二句,道尽书生误国之恨,非身履其境者不能道。”
5. 张道《苏亭诗话》:“东坡此诗,以游戏笔墨写沉痛怀抱,真能化悲为讽,寓庄于谐。”
6. 陈衍《宋诗精华录》:“前半写景如画,后半抒情入骨,结语尤觉苍茫无际。”
7. 林语堂《苏东坡传》:“这首诗展现了苏轼最真实的一面——一个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挣扎的知识分子。”
8. 莫砺锋《苏轼诗歌研究》:“此诗可视为苏轼的政治忏悔录,其中对自身行为的批判尤为深刻。”
9. 周裕锴《苏轼评传》:“‘心知其非口诺唯’一句,揭示了士大夫在权力结构中的无奈与妥协。”
10. 曾枣庄《苏轼选集》:“全诗结构谨严,意象鲜明,语言通俗而寓意深远,是东坡七古中的佳作。”
以上为【戏子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