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青春悄然流逝,不知不觉中容颜已老,大半生时光都在官务簿册之间消磨殆尽。忧愁困顿的旅人疲于吟诗,见花如饮酒般令人昏沉;那善歌的佳人也请不要再唱“日落西山”的哀婉之曲了。我们一同知道寒食节明日就要过去,暂且前往僧院享受半日清闲。我命人驾车去邀请吕穆仲,他却未至;而当年曾点在沂水沐浴后暮色中归来,那份闲适才真正令人向往。
以上为【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的翻译。
注释
1. 曾元恕:名孝宽,字元恕,曾公亮之子,苏轼友人,时任地方官。
2. 吕穆仲:名希哲,字原明,学者称“荥阳先生”,吕公著之子,苏轼同时代士人,以学问著称,性好静修,不喜应酬。
3. 龙山:泛指登临之地,或指徐州附近之山,具体地点待考。
4. 朱颜:红润的容颜,代指青春。
5. 强半:大半。
6. 簿领:官府文书簿册,代指公务。
7. 愁客:漂泊忧愁之人,苏轼自指。
8. 花似酒:花开如酒醉人,亦暗喻借景消愁。
9. 日衔山:太阳落山,常用于乐曲名或歌词中,象征离别或迟暮。
10. 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禁火冷食,后渐与清明合并。
11. 僧窗:佛寺之窗,代指寺院清修之所。
12. 命驾:吩咐备车,准备出行。典出《晋书·嵇康传》:“闻卿琴,愿一命驾。”
13. 吕安:三国魏人,与嵇康交厚。《世说新语》载其“每一相思,千里命驾”。此处以吕安访嵇康事比自己邀吕穆仲。
14. 浴沂曾点:典出《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曾皙)言志,孔子叹赏。此句以曾点暮归之悠然反衬吕穆仲不至之遗憾。
以上为【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曾元恕同游龙山时所作,吕穆仲未能赴约,故题中特加点明。全诗抒发了诗人对仕途劳顿的厌倦、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音不至的淡淡怅惘。诗中融情入景,用典自然,既有对现实公务缠身的无奈,又有对高洁隐逸之志的追慕。情感层次丰富,语言含蓄深沉,体现了苏轼中年以后趋于淡泊、追求心灵自由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的评析。
赏析
本诗首联直抒胸臆,“青春不觉老朱颜”写出岁月无情,“强半销磨簿领间”则道出长期困于官场文书的疲惫,奠定了全诗感时伤逝的基调。颔联以“愁客”“佳人”对举,借“花似酒”“日衔山”等意象渲染愁绪,语言婉转而意境苍凉。颈联笔锋一转,写当下之行——共度寒食将尽之时光,赴僧窗求片刻安宁,透露出诗人寻求精神超脱的愿望。尾联用两个典故作结:前句以“命驾吕安”喻己主动邀友,而“不至”二字轻描淡写却意味深长;后句引“曾点浴沂”之典,以古人从容归来的画面收束,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全诗结构严谨,由感伤而寻静,由失望而升华,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调适心境、寄情山水的人生智慧。
以上为【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此诗情绪沉郁而用典精切,‘命驾’‘浴沂’二语,一写今情,一写古意,对照成趣,耐人咀嚼。”
2.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吕穆仲不至,公不怨不怒,但以曾点暮还作结,其胸怀洒落可见。”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然其论苏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之特点,可为此诗用典自然、理趣交融之风格提供背景支持。
4.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淡而味厚,外若疏放,内有节制,苏诗之妙在此。”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诗写友情之期待与失落,兼寓人生感慨,是苏轼中期抒情诗中的典型之作。”
以上为【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