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年老体倦,骑马行走在漫长的河堤上,踏遍了黄榆与绿槐的树影。
荒野中的鸡在月下啼鸣,还不到三更时分,梦中归家的情景也只有一会儿光景。
我本想归隐江湖,不再计较岁月流转,但尚未饿死沟壑,仍需按时上朝应召。
在黄门殿中奏事完毕,朝廷下诏允许我先行出省迎接亲人。
想必不久就能见到你高车青盖已伫立在河桥之上,定会带来御赐的黄封酒和赏赐的香茗。
我远道归来,没有什么可相赠之物,只能向你诉说淮颍一带丰收的喜讯。
以上为【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的翻译。
注释
1.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苏轼被贬多年后奉诏回京,途经汴京外城门时作诗寄给弟弟苏辙。
2. 老身倦马:诗人自称年老,骑马疲惫。
3. 河堤永:长长的黄河堤岸,指归途漫长。
4. 黄榆绿槐影:沿途树木成荫,黄榆与槐树交错,影子斑驳。
5. 荒鸡号月:荒野之鸡在月下鸣叫,形容夜深人静。
6. 未三更:不到半夜三更,极言时间之早。
7. 客梦还家时一顷:旅途中梦见回家,但梦极短,仅片刻而已。
8. 归老江湖无岁月:本欲退隐江湖,不问时光流转。
9. 未填沟壑犹朝请:尚未饿死野外,仍需参加朝廷朝会,语含自嘲。
10. 黄门殿:即黄门省,汉代为宫门之一,宋代泛指宫廷禁地,此处指苏辙任职之所。
11. 诏许来迎先出省:皇帝下诏允许苏辙提前出宫迎接兄长。
12. 青盖:青色车盖,官员车驾的标志,指苏辙的官车。
13. 河梁:河上的桥梁,此处指京城外迎接之地。
14. 定饷黄封兼赐茗:“饷”通“享”,意为将会收到;黄封,指宫中所赐酒;赐茗,御赐茶叶。
15. 一味丰年说淮颍:别无他物相赠,只谈淮水、颍水流域丰收之事。“一味”谓唯一可说之事。
以上为【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自贬所召回京城途中所作,寄予其弟苏辙(字子由)。诗中融合了旅途劳顿、思乡怀亲、仕途感慨与民生关怀,情感真挚而层次丰富。诗人以“老身倦马”开篇,既写身体之疲,亦寓精神之累;“客梦还家”写羁旅之思,梦境短暂更显现实之苦。后半转写朝廷恩许迎亲,透露出对团聚的期盼。结尾以“一味丰年说淮颍”收束,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天下苍生的关切,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仁政理想与宽厚胸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是其晚年诗风成熟之作。
以上为【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结构清晰,情感层层递进。前四句写归途之景与羁旅之思,以“老身倦马”“荒鸡号月”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夜行图,梦境短暂更反衬出现实漂泊之久。中间四句转入仕途境遇,“归老江湖”与“犹朝请”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既向往归隐又无法摆脱责任的矛盾心理。后四句笔锋转向亲情与希望,朝廷特许迎兄,兄弟重逢在即,气氛由沉郁转为温暖。结尾以“丰年”作结,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苏轼虽身在仕途起伏之中,却始终心系百姓疾苦。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生福祉相连的胸襟,正是其人格魅力所在。全诗语言简练,用典自然,情景交融,充分展现了苏轼晚年诗歌“平淡中见深厚”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情浓,归途寥落,兄弟之思溢于言表。”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引冯舒语:“‘客梦还家时一顷’七字,写尽羁人夜思,非亲历者不能道。”
3. 《历代诗话》载清人吴乔评:“东坡晚年诗多以理胜,然此篇纯以情行,读之令人酸鼻。”
4. 《唐宋诗醇》评:“老境萧疏,宦情冷淡,而骨肉之爱弥笃。结语说到丰年,仁者之言,非徒颂太平也。”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在论及苏轼寄子由诸作时指出:“凡遇迁谪往返之际,必有诗通弟讯,语多慰勉,而隐痛自在其中。”可与此诗参看。
以上为【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