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路蜿蜒绕过山腰,脚步尚未移动,眼前已是清冽的溪水、瘦峭的石头,景致已显奇绝。白云自在地占据着东西两岭,明月高悬,仿佛将清辉平分给上下两个池塘。正是黑黍黄粱初熟的时节,朱红的柑子与碧绿的橘子也半带甘甜。人生这样的乐趣须由上天赐予,切莫让孩子们随意知晓,以免他们不懂珍惜。
以上为【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毛令方尉:指毛姓县令与方姓县尉,二人均为苏轼友人,生平不详。
2. 西菩寺:寺庙名,具体地点待考,或在苏轼任职之地附近,如凤翔、杭州等地。
3. 山腰:山势曲折处,形容山路盘旋。
4. 石瘦:形容山石嶙峋清峻,具有一种瘦硬之美,常见于山水诗描写。
5. 便能奇:就已显得奇妙,强调景致虽简而意趣盎然。
6. 白云自占东西岭:白云自由地笼罩东西两侧山岭,突出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7. 明月谁分上下池:不知是谁将明月的光辉分洒在上下两个池塘之中,化静为动,富有诗意想象。
8. 黑黍黄粱:泛指秋季成熟的谷物,黑黍即穄,黄粱为优质小米,象征丰收时节。
9. 朱柑绿橘:红色的柑子与绿色的橘子,描绘果实初熟、色彩斑斓的秋景。
10. 儿曹取次知:孩子们轻易地知道(这种乐趣),取次意为随便、草率,暗含不应轻慢此等自然之乐。
以上为【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宋代任官期间与友人毛令、方尉同游西菩寺所作,共二首,此处选录其一。全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山寺周边的秋日景色,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和对人生至乐的哲思。前四句写景,层次分明,动静结合,展现空灵幽静的山林意境;后四句转入抒情,由物候变化引出人生感慨,强调“此乐须天付”,流露出超然物外、珍视当下之乐的人生态度。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融通自然与人生的审美境界。
以上为【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井然,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首联“路转山腰足未移,水清石瘦便能奇”以极简之笔勾勒出行进中的视觉感受,“足未移”三字巧妙传达出景随步换、豁然开朗的审美体验。颔联“白云自占东西岭,明月谁分上下池”对仗工整,意境开阔,赋予自然以灵性,“自占”“谁分”二语拟人而富哲思,暗示天地自有其秩序与美感。颈联转入时令描写,以“黑黍黄粱”“朱柑绿橘”点明秋收时节,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厚,使诗境更加丰实。尾联升华主题,“人生此乐须天付”一句,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也隐含命运与机缘的思考,“莫遣儿曹取次知”则流露出一种对纯粹之乐的守护心态,唯恐世俗轻慢。整体风格冲淡自然,却内蕴深意,充分展现了苏轼诗中“平淡中见真味”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东坡游山诸作,多寄意深远,此诗清丽中见旷达,尤以‘明月谁分上下池’为神来之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自占’‘谁分’,无理而妙,化工之笔。”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写景澄澈,寓意萧闲,东坡在宦途而有此襟抱,非俗吏所能窥。”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此等诗看似不经意,实则字字锤炼,‘水清石瘦’四字,已得山骨。”
以上为【与毛令方尉游西菩寺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