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站在山头远望,水波闪耀,光芒刺眼。
以上为【失调名】的翻译。
注释
1. 失调名:词牌名不详或原词调已失传,后人无法确定其所属词牌,故称“失调名”,即无名之词。
2.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
3. 山头望:站在山巅向远处眺望。
4. 波光:水面反射的光线。
5. 泼眼:形容光线强烈,直射入眼,仿佛倾泻而出。“泼”字极富动感,突出光色之盛。
以上为【失调名】的注释。
评析
此句出自苏轼词作残篇,语言简练而意境开阔。通过“山头望”点明观察视角,展现高远之势;“波光泼眼”以“泼”字形容水光之强烈耀眼,极具动感与视觉冲击力。全句虽仅八字,却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水光影图景,体现出苏轼写景状物的高超技艺和豪放自然的风格特征。然此句并非完整词作,实为后人辑录之断句,原词已佚,故难以全面把握其主题与情感脉络。
以上为【失调名】的评析。
赏析
此二句虽短,却具苏轼典型的艺术风貌。首句“山头望”三字,既定空间高度,又隐含登高怀远之情,为后文铺展视野。次句“波光泼眼”中,“泼”字尤为精妙,化静为动,将阳光照耀下水面粼粼闪烁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光浪奔涌扑面而来,极具张力。这种以动写静、以夸张增强表现力的手法,正是苏轼惯用的艺术手段。整体画面雄奇壮美,气韵流动,展现了作者开阔胸襟与敏锐感知。然因原词残缺,上下文不存,其具体情境与情感指向已难确考,唯留此惊鸿一瞥,供人遐想。
以上为【失调名】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词》收录此句于苏轼词残句中,题为《失调名》,注明为“见《草堂诗余》前集卷上”,原文仅存此二句。
2. 明代《草堂诗余》前集卷上载:“苏子瞻《失调名》:‘山头望,波光泼眼。’”未有他评。
3. 清代《历代诗余》卷一百十五引《草堂诗余》同上,亦仅录此二句,无附加评论。
4. 当代学者唐圭璋在《全宋词》中对此句未加评语,仅作客观著录。
5. 中华书局版《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著)将其列为“佚词存疑”类,认为可能是他人误题或残句,但暂归苏轼名下以备参考。
以上为【失调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