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版本二:
宁可让人缺少肉吃,也不能让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只会使人消瘦,但没有竹子则会使人变得庸俗。
人瘦了还可以养胖,但士人一旦庸俗,就无可救药了。
旁人听了这话,或许会笑我这番言论,说我既清高又近乎痴傻。
如果面对如此高洁的竹子还大口嚼着肉,那世上哪里还能有像扬州鹤那样既富贵又清雅的理想人物呢?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翻译。
注释
於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
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大嚼:语出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1. 于潜:宋代县名,属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于潜镇。
2. 僧:指于潜寺的僧人,具体姓名不详。
3. 绿筠轩:僧人居所中的亭轩名,“筠”指竹子的青皮,亦代指竹子,“绿筠”即翠绿的竹林。
4. 可使食无肉:宁可不吃肉。古代肉为贵食,此处反其意而用之,突出精神高于物质。
5. 无竹令人俗: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虚心、坚韧,缺此则人格趋于庸俗。
6. 人瘦尚可肥:身体消瘦可以通过饮食恢复,比喻外在缺陷可补。
7. 士俗不可医:士人若流于庸俗,则精神堕落,难以挽救。“医”字用得犀利,喻其病入膏肓。
8. 此言:指前文“不可使居无竹”等话。
9. 此君:晋代王徽之爱竹,常称竹为“此君”,后成为竹的雅称。
10. 扬州鹤:典出《殷芸小说》,传说有人愿兼具腰缠万贯、骑鹤升仙、游扬州三大乐事,比喻世间难兼的完美理想。此处指既享清雅(如竹),又享富贵(如肉)的两全之人。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於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於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于潜(今浙江临安)僧人所居的绿筠轩时所作,借题发挥,抒发了对高洁人格与精神境界的追求。全诗以“竹”为象征,将物质享受(肉)与精神品位(竹)对立起来,强调士人应以脱俗自守为重。语言质朴直白,却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崇尚自然、清雅脱俗的人生理想。诗中“不可使居无竹”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诵,表达了文人对高洁品格的执着追求。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议论入诗,结构紧凑,层层递进,从生活常情切入,逐步升华至人格修养的高度。首联“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开门见山,以强烈的对比确立主题:物质可缺,精神不可失。次联进一步解释:无肉仅伤身,无竹则伤品。第三联“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深化主旨,指出身体之亏可补,精神之堕难返,语气斩钉截铁,极具警醒之力。第五、六句转入他人视角,“旁人笑此言”,表现诗人之志不被世俗理解,反而被视为“高”或“痴”,暗含孤独与坚持。结尾以“扬州鹤”作比,讽刺世人贪求富贵风雅两全的幻想,反衬出真正的高洁必须有所取舍。全诗语言平实却锋利,理趣盎然,充分展现苏轼融哲理于日常、化俗为雅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选注》(清代查慎行):“此诗语浅意深,以竹喻节,以肉喻欲,士大夫立身之要,尽在其中。”
2. 《宋诗精华录》(近代陈衍):“东坡此作,看似俚语,实则骨力嶙峋。‘士俗不可医’五字,足以警世。”
3. 《历代诗话》引《纪评苏诗》:“‘似高还似痴’,自嘲中见坚定;‘扬州鹤’之叹,知世之难兼清高与富贵也。”
4. 《唐宋诗醇》(清代梁清远评):“此诗如快刀破竹,节节通透。以寻常语发千古慨,非东坡不能为此言。”
5. 《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载洪迈语:“东坡于竹最重,尝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寄兴之远,可见一斑。”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