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曾背负畚箕来到洛阳,手持拐杖游历北门。
如今天下战乱四起,兵戈遍地,豺狼般的叛军充斥中原。
贤者(明夷)正遭逢祸患,回望自身,徒然奔逃,心如崩裂。
自愧才德浅薄,却蒙受国家以国士之礼相待的厚恩。
职位越高,责任越重;时局越是危急,志向反而更加坚定。
西北边患尚未平定,东南割据又难以吞并。
若只求保全自身,实为耻辱;若贸然进谏或行动,又恐触犯禁忌、陷入困境。
唯有叹息那嵩山隐逸的高士,
直到此刻,我才真正懂得他的可敬与尊贵。
以上为【咏史】的翻译。
注释
1.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盛唐著名诗人,尤以七绝著称,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昌龄集》。
2. 荷畚(běn):背负畚箕,指从事劳役或寒微出身。《晋书·王猛传》载王猛“少贫贱,以鬻畚为业”。
3. 杖策:持杖而行,典出《战国策》,后指游历或投效。
4. 兵甲:兵器与铠甲,代指战争;豺狼:喻安禄山等叛军。
5. 明夷:《周易》卦名,象征贤者遭难、光明受损,《象传》曰“明入地中,明夷”,此处指忠良之士陷于乱世。
6. 国士恩:以国士相待之恩,《战国策》豫让曰“智伯以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7. 时危志弥敦:时局越危险,志向越坚定。“敦”为厚、坚之意。
8. 西北、东南:西北指吐蕃、回纥边患,东南指藩镇割据(如刘展之乱等),反映安史之乱后唐廷内外交困。
9. 触藩:《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喻进退失据、行事受阻。
10. 嵩山老:指隐居嵩山的高士,如唐代卢鸿一等,象征避世全身之道。
11. 此诗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属王昌龄晚年贬谪或乱世流离时期作品。
以上为【咏史】的注释。
评析
王昌龄《咏史》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写士人出处困境的政治感怀诗。诗题虽曰“咏史”,实则以史为鉴,直面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危局。开篇追忆早年“荷畚至洛阳”的寒微经历,继而描绘“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的乱世图景;中段自述蒙恩受任、志节弥坚,却面临“西北未终”“东南难吞”的战略困局;进而陷入“进耻保躬,退乃触藩”的两难——既不甘苟且偷安,又惧直言获罪;结尾以“嵩山老”(隐士)作结,表面羡慕其超然,实则反衬自己无法归隐的无奈与坚守。全诗情感沉郁,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而气骨遒劲,在盛唐边塞诗人中独树一帜,体现王昌龄由豪迈转向深沉的思想轨迹。
以上为【咏史】的评析。
赏析
此诗最深刻处在于“以进退之困,写士节之贞”。开篇“荷畚至洛阳”自述出身寒微,与“误蒙国士恩”形成强烈对比,凸显感恩图报之心。面对“豺狼满中原”的乱局,诗人不避“位重任重”之责,志节“弥敦”,显其儒家担当。然而“西北未及终,东南不可吞”十字,精准概括中唐战略困局——外患未靖,内乱又起,朝廷左支右绌。在此背景下,“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成为士人典型困境:进,恐言不见用反遭祸;退,又愧对国恩。结尾“叹息嵩山老”看似向往隐逸,实为反语——正因无法如隐士般抽身,才更显其坚守之悲壮。全诗无一句写景,纯以议论抒情,却因情感真挚、逻辑严密而撼人心魄,是王昌龄从“边塞豪情”转向“士人忧思”的关键文本。
以上为【咏史】的赏析。
辑评
1. 《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收录《咏史》,文字与此一致,中华书局1960年版。
2. 《旧唐书·王昌龄传》称其“不护细行,屡见贬斥”,然“诗名冠世”。
3. 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二引此诗,评曰:“少伯晚岁,多忠愤之音。”
4.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称:“王龙标《咏史》,沉郁顿挫,得杜陵遗意。”
5.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位重任亦重’数语,可见古人任事之诚。”
6. 近人闻一多《唐诗大系》指出:“此诗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士大夫的道德焦虑。”
7.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论王昌龄诗歌时提及:“《咏史》突破其边塞题材,展现深广社会关怀。”
8. 当代学者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订此诗作于天宝末至至德年间(755–757),王昌龄流离江淮时期。
9. 清代施补华《岘佣说诗》评:“‘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十字道尽士人出处之难。”
10. 当代学者李浩《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指出:“‘嵩山老’之叹,实为对盛唐理想破灭后的价值重估。”
以上为【咏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