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只饭钵便是全部生计,随缘度日,安然度过岁月年华。
哪座山头没有佛寺?哪里又不能成为家园?
斗笠上积着吴地青山的雪,鞋子沾染了楚地花草的芬芳。
有朝一日若能寻访禅房静室,怎会惧怕路途遥远、歧路重重?
以上为【僧】的翻译。
注释
1. 钵:佛教僧人化缘所用的食器,常以陶或金属制成,象征清贫修行的生活。
2. 随缘:佛家语,指顺应因缘条件而行,不强求,不执着。
3. 岁华:时光,年华。此处指岁月流转中的生活。
4. 是山皆有寺:意谓名山多建佛寺,修行之地遍布天下。
5. 何处不为家:化用禅宗“处处是家”的观念,体现无住生心的思想。
6. 笠重吴山雪:斗笠上积满了吴地(今江浙一带)山中的雪,形容行脚之苦与清寒之境。
7. 鞋香楚地花:足迹踏过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盛开的花草,鞋底犹带花香,写旅途风物之美。
8. 他年:将来某一天。
9. 访禅室:探访僧人修禅的居室,象征追求心灵宁静与觉悟。
10. 宁惮路歧赊:怎能畏惧道路遥远且多岔路?宁,岂、怎;惮,害怕;赊,遥远。
以上为【僧】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僧”为题,实则借僧人之行止抒写诗人自身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屡遭贬谪,却始终秉持旷达之心,此诗正是其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诗中“一钵即生涯”开篇点出简朴清净的修行生活,“随缘度岁华”更显顺应自然、不执不滞的禅意。后四句由景入情,写行脚云游之迹,既见山水之美,又寓漂泊之志。尾联表达对禅境的向往,即便路远崎岖亦无所畏惧,体现出坚定的内心追求。全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融合儒释思想,展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保持精神自由的生命智慧。
以上为【僧】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虽题为“僧”,实为苏轼托物言志之作。首联“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以极简笔法勾勒出僧人清苦而自在的生活图景。“一钵”二字极具象征意义,既是物质上的极度简省,也暗喻精神上的无所羁绊。“随缘”则直承佛理,表现一种顺应自然、不忧不惧的人生态度。颔联“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进一步拓展空间感,将个体生命置于广袤天地之间,打破世俗对“家”的执念,展现出豁达的宇宙情怀。颈联转写具体行旅,“笠重吴山雪,鞋香楚地花”一重一轻,一寒一暖,对仗工整而意境丰富,既写出云水行踪的艰辛,又透露出诗人对自然风物的深情体味。尾联“他年访禅室,宁惮路歧赊”收束全诗,以设问方式表达对精神归宿的执着追寻,纵然前路迢迢,亦义无反顾,情感真挚而坚定。全诗融禅理于景物之中,不着痕迹,格调高远,体现了苏轼“外儒内佛”的思想特质和艺术上“平淡中见深致”的审美追求。
以上为【僧】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远,写僧而不拘于僧,盖自道其胸中丘壑也。”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引冯舒语:“‘是山皆有寺’二语,说得广大,非胸中有包罗万象者不能。”
3.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笠重’‘鞋香’一联,写行脚风味如画,非亲历者不知此妙。”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此作,看似咏僧,实则自写其放浪形骸、随缘自适之趣,通体皆从阅历中来。”
以上为【僧】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