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窗寂已睡,月脚垂孤光。
披衣起周览,飞露洒我裳。
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
幽怀耿不寐,四顾独彷徨。
忽忆丙申年,京邑大雨滂。
蔡河中夜决,横浸国南方。
车马无复见,纷纷操筏郎。
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
今来牛口渚,见月重凄凉。
却思旧游处,满陌沙尘黄。
翻译
窗子掩闭,我已静卧欲睡,只见月光如脚垂落,孤寂地映照着大地。
披上衣服起身四顾,飞溅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山川都染成同一颜色,浩渺无边仿佛置身于广漠荒原。
内心幽深难平,无法入眠,环视四周,唯余孤独徘徊。
忽然想起丙申那年,京城大雨倾盆。
半夜蔡河决堤,洪水横漫国都南方。
车马全被淹没不见,只见纷纷忙碌的筏夫撑筏救人。
新秋刚放晴时,街道九陌仍积水汪洋。
龙津桥夜市热闹非凡,灯火辉煌灿烂。
新月明亮如同白昼,稀疏的星辰闪烁着清冷的光芒。
那时不知京城喧闹,竟以为身在江湖水乡。
如今来到牛口渚,见到同样的明月,却倍感凄凉。
回思昔日游历之地,如今满路尽是尘土飞扬,一片昏黄。
以上为【牛口见月】的翻译。
注释
1. 牛口见月:诗题,指苏轼在牛口渚(地名,约在今湖北境内长江沿岸)望月所作。
2. 月脚:形容月光自天空垂落,如脚向下延伸,形象生动。
3. 周览:四处观望。
4. 飞露洒我裳:夜露飞溅,沾湿衣裳,暗示夜深与孤寂。
5. 大荒:广漠无际的荒野,此处形容月光下山川一片银白,视野开阔而空旷。
6. 幽怀耿不寐:内心忧思萦绕,难以入睡。耿,耿耿于怀。
7. 丙申年:指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时年二十一岁,正赴京应试。
8. 京邑大雨滂:京城(汴京,今开封)大雨如注。
9. 蔡河中夜决:蔡河为汴京重要水道,夜间因暴雨决堤。
10. 龙津观夜市:龙津,或指汴京桥梁或渡口名,此处泛指城中水边夜市。
11. 九陌:指京城中的大道,亦可泛指城市街衢。
12. 熙熙灯火亦煌煌:形容夜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
13. 疏星弄寒芒:稀疏的星星闪烁着清冷的光芒。
14. 牛口渚:地名,位于长江流域,苏轼贬谪途中经行之处。
15. 满陌沙尘黄:昔日繁华之地如今荒芜,道路尽是黄沙尘土,象征世事变迁。
以上为【牛口见月】的注释。
评析
苏轼此诗以“牛口见月”为题,借眼前之景触发对往事的追忆,在今昔对比中抒发人生感慨。诗由静夜独醒起笔,通过月色、露水、山川等意象营造出孤寂苍茫的氛围,进而引出对丙申年京城大水的记忆。彼时虽灾情严重,却有民生百态、夜市繁华,反显生气;而今日身处江畔,月色依旧,却心境迥异,唯有凄凉与怅惘。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个人命运、时代变迁相融合,表达了仕途漂泊、物是人非的深沉哀思。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以上为【牛口见月】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见月”为线索,贯穿今昔两个时空。开篇写夜不能寐,闭窗欲息而月光侵入,勾起思绪,自然转入“披衣起周览”的行动描写。月光下的山川“同一色”,境界浩渺,令人顿生天地孤旅之感,“浩若涉大荒”一句既写视觉之阔,又寓心境之寥落。
“幽怀耿不寐”直抒胸臆,为下文回忆埋下伏笔。忆及丙申年京城大水,细节丰富:蔡河决堤、车马湮没、筏郎穿梭,描绘出一幅灾难中的众生图景。然而紧接“新秋忽已晴”,笔锋一转,夜市重开,灯火煌煌,新月皎洁,竟使诗人误以为身处江湖——这一错觉极富诗意,既表现了水灾后的特殊景观,也透露出青年苏轼对自由江湖生活的向往。
而“今来牛口渚,见月重凄凉”,今昔对照强烈。同样的月色,昔日带来惊奇与生机,今日却只余悲凉。末句“满陌沙尘黄”与前文“九陌尚汪洋”形成鲜明对比:水退去后,繁华不再,唯余荒芜。这不仅是地理景象的变化,更是人生境遇的写照——从京华少年到贬谪逐臣,心境早已沧海桑田。
全诗章法谨严,由景入情,由今溯昔,再归于今,层层递进。语言朴素而不失典雅,情感深沉而节制,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对人生、历史与自然的深刻体悟。
以上为【牛口见月】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以月为眼,贯串今昔,情随景迁,感慨系之。‘山川同一色’气象雄浑,‘纷纷操筏郎’刻画真切,至‘满陌沙尘黄’收束,余味无穷。”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前半写景清绝,后半叙事沉郁。自‘忽忆丙申年’以下,如江流回转,波澜起伏。结处不言愁而愁自见,得风人之致。”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苏诗多豪宕,此独沉静。‘新月皎如昼’与‘见月重凄凉’对照,一喜一悲,皆关身世。盖少年意气与暮年沦落,自有不同观感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以寻常景物引发深远之思。此诗由月光触发记忆,将个人经历嵌入时代背景之中,既有灾异记录之价值,亦具抒情诗之深度。‘谓是江湖乡’五字,天真中见感慨,尤为妙笔。”
以上为【牛口见月】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