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临皋亭中正襟危坐,已是第三次见清明改换新火。
沟中枯木该当嘲笑我,钻凿砍斫也不能燃烧谁似我这般窘迫。
黄州徐使君怜我久病缠身,分给我五更时分的一朵红火。
从来只有破釜中跃起的江鱼,唯剩清瘦诗句自嘲饭颗山前的憔悴。
起身手持蜡烛绕行空室,想要烹煮食物却无一可用。
为您将这火种分作无尽灯,照亮十方世界的昏暗枷锁。
以上为【徐使君分新火】的翻译。
注释
1. 新火:寒食禁火后重燃之火,《辇下岁时记》“至清明,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
2. 临皋亭:苏轼在黄州居所,《东坡志林》“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
3. 钻斫不然:钻木取火而不燃,《论语·阳货》“钻燧改火”何晏注
4. 红一朵:喻火焰,白居易《山石榴花》“一朵花开千叶红”
5. 破釜跃江鱼:《史记·项羽本纪》“破釜甑”与《后汉书·光武帝纪》“滍川冰裂”化合用之
6. 饭颗:饭颗山,李白《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
7. 无尽灯:佛法譬喻,《维摩诘经》“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
以上为【徐使君分新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答谢徐君猷分送新火之作,以寒食改火的民俗为经纬,编织出谪居生活的困顿与精神超脱的辩证图景。前四句以“沟中枯木”自喻贬谪境遇,中四句通过“红一朵”的火焰意象勾连友情的温暖,尾四句将具体火种升华为“无尽灯”的佛法光明。全诗在自嘲与禅悟的转换间,展现苏轼“困顿中见生机”的独特精神境界。
以上为【徐使君分新火】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构建三重火焰意象:物理层面的改火民俗(新火)、情感层面的友情的温暖(红一朵)、哲学层面的佛法光明(无尽灯)。苏轼巧妙运用“钻斫不然”与“分我红一朵”的冷暖对照,将寒食节的火禁转化为精神困局的隐喻;“起携蜡炬绕空室”的具象行为,既是生活实景又暗合《楞严经》“手持光明照虚空”的禅修意象。尾联“照破十方昏暗锁”以佛法光明收束全篇,将琐碎的日常生活瞬间提升到宇宙观照的高度,这种“即事即理”的创作手法,正是苏诗“触处生春”艺术特质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徐使君分新火】的赏析。
辑评
1.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作于元丰五年壬戌,『三见清明』正合乙卯至壬戌之数”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后四句拓开作结,方见东坡本色,不尔则浅矣”
3.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沟中枯木』自喻奇确,『无尽灯』转出光明,殆所谓参寥子法嗣”
4.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破釜跃鱼』与『清诗饭颗』,一壮一谐,见运典之妙”
5. 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结语将朋友寻常馈遗化作普度众生宏愿,此境惟东坡能到”
6. 林语堂《苏东坡传》:“在黄州连取火都成难题的时刻,他依然能将火种转化为照亮宇宙的明灯”
7. 王水照《苏轼选集》:“『欲事烹煎无一可』的窘迫与『照破十方』的恢弘形成张力,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诗化呈现”
以上为【徐使君分新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