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版本二:
微风压着轻薄的云彩,低低地贴着水面飞过。雨后初晴,燕子在池边楼阁间争相衔泥筑巢。我像沈约一般多病羸弱,连衣服都难以承受。沙洲上没有传来鸿雁传书的消息,竹林间不时传来鹧鸪的啼鸣。这般寂寞深情,唯有飘落的花瓣才能知晓。
以上为【浣溪沙 · 风压轻云贴水飞】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鐘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於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於南唐後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於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词题作「新秋」。
「风捲珠簾自上钩」句:傅子立注:「杜子美诗云:『风帘自上钩。』」刘尚荣按:「句出《月诗》,见《九家集注杜诗·卷三十二》。」
「萧萧乱叶报新秋」句:傅子立注:「唐柳氏《赠韩翃》诗:『一叶随风忽报秋。』」刘尚荣按:「句出唐孟初中撰《本事诗·情感第一·韩翃》,《全唐诗·卷八百》收此诗,题作『荅韩翃』。」
「缺月向人舒窈窕」句:傅子立注:「韩昌黎诗:『缺月烦屡瞰。』《月出》诗:『舒窈窕兮。』」刘尚荣按:「韩句出《秋怀十一首(其七)》,见《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一》,别见《全唐诗·卷三百三十六》。《月出》出《诗经·陈风·月出》,『窕』当作『纠』。毛传:『窈纠,舒之姿也。』傅注误。」龙榆生笺:「《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毛传:『窈纠,舒之姿也。』」
「三星当戸照绸缪」句:傅子立注:「《晋国风》诗:『绸缪束楚,三星在戸』」刘尚荣按:「句出《诗经·唐风·绸缪》。毛传:『绸缪,犹缠绵也。』『三星,参也。』『参星正月中直戸也』郑笺:『三星谓心星也。』『心星在戸,谓之五月之末、六月之中。』《诗经》有十五《国风》,中无《晋风》,傅注误。」龙榆生笺:「《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楚,三星在戸。今夕何夕?见此粲者!』。毛传:『绸缪,犹缠绵也。三星,一参也。』郑笺:『三星在戸,谓之五月之末、六月之中。』」
雾縠:傅子立注:「《子虚赋》云:『离纤罗,垂雾縠。』注云:『其轻靡如雾。』」刘尚荣按:「参见《汉书·卷五十七上·司马相如传》引《子虚赋》并颜师古注。又,『离』原作『杂』,《文选》刘良注:『杂谓错杂。』然则明顾文庄撰《说略·卷二十一》亦引作『杂』,疑傅注另有所本。」
题注:《全宋词》修订本据曾端伯本《东坡词·卷下》收此词,其编者案:「《类编草堂诗馀·卷一》此首误作南唐中主词。」然龙榆生笺:「世共传为南唐中主词,或为傅氏误收,录以备考。」曹本校注云:「考上片末句,断非东坡口吻。今移列误入词。」按毛本不收此词,谓是李后主作。又,《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调名下题作「春情」。
沈郎:傅子立注:「『沈郎』,沈约也,已注,见《临江仙》。」刘尚荣按:「参见《临江仙·多病休文都瘦损》词傅注:『《宋书》:「沈约字休文。武帝立,累迁光禄大夫。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遂以书陈情于徐俛,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欲谢事,求归老之秩。』盖系节引《南史·卷五十七·沈约传》、《梁书·卷十三·沈约传》。」
不闻:《苏长公二妙集》本作「未闻」。
鸿雁信:傅子立注:「雁南飞至衡阳而止。今衡阳有回雁峰。」刘尚荣按引《能改斋漫录·卷五》:「衡州有回雁峰,皆渭雁至此不复过,自是而回北耳。余按,柳子厚过衡州,见新花开,却寄弟诗云:『故国名园久别离,今朝楚树发南枝。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头回雁时。』盖子厚自永还阙,过衡州,正春时。适见雁自南而北,故其诗云尔。岂专谓雁至此而回乎,乃古今考柳诗不精故耳。」
「竹间时有鹧鸪啼」句:傅子立注:「郑都官《鹧鸪诗》:『苦竹丛深春日西。』」刘尚荣按:「此系郑都官名篇,见《云台编·卷中》,别见《全唐诗·卷六百七十五》。」有,《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作「闻」。
1. 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
2. 轻云贴水飞:形容云层低垂,仿佛贴近水面飞行,表现风势之压与天气之阴晴交替。
3. 乍晴:刚刚放晴。
4. 池馆:池边的楼台馆舍。
5. 燕争泥:燕子争相衔泥筑巢,描写春日生机。
6. 沈郎:指南朝梁代诗人沈约,史载其晚年多病消瘦,常以“腰带常移孔”自叹。此处苏轼自比,表达体弱多病之意。
7. 不胜衣:形容身体瘦弱,连衣服都显得沉重不堪。
8. 鸿雁信: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此处指音信断绝,思念无凭。
9. 鹧鸪啼:鹧鸪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常用于表达羁旅愁思或离别之苦。
10. 此情惟有落花知:无人理解内心情感,唯有落花相伴,拟人化表达孤寂深情。
以上为【浣溪沙 · 风压轻云贴水飞】的注释。
评析
《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首词。首二句是眼前春景。「压」、「贴』、「飞」三动词连贯而下,状物如在目前。燕之趁晴而「争泥」,刻画传神入妙。「沈郎」句言自己病后消夜。弱不胜衣,感情跌进一层。过阕以「不闻」、「时听」对举,透出情感之困顿,而惟有花知此情,则无人领略之悲凉又曲曲传出。这首词意境优美,情感真切,语言流畅。
这首《浣溪沙》是苏轼早期词作中的代表之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因病羁旅、思念远方或怀才不遇的孤寂情怀。全词以轻快之景开篇,却转入深沉哀婉之情,形成鲜明对比。词中“沈郎多病”用典自然,既点出身体之衰,又暗含精神之困。“落花知”一句尤为动人,将无人理解的愁情托付于自然之物,体现东坡早年词中细腻婉约的一面,与他后期豪放风格形成对照。
以上为【浣溪沙 · 风压轻云贴水飞】的评析。
赏析
此词以写景起兴,首句“风压轻云贴水飞”气象开阔而低回,一个“压”字写出风力之强,云之低垂,动感十足;“贴水飞”则赋予云以生命,营造出压抑中蕴含流动的意境。次句“乍晴池馆燕争泥”转写雨后初晴的春景,燕子忙碌筑巢,充满生机,与首句的阴郁形成反差,也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外界热闹,而己身病体衰,无心参与。第三句“沈郎多病不胜衣”直抒胸臆,借用沈约典故,既言形体之弱,亦寓仕途困顿、心境抑郁。
下片由视觉转向听觉,“沙上不闻鸿雁信”写音书断绝,思念难达,流露出深切的期待与失望;“竹间时有鹧鸪啼”以鹧鸪哀鸣渲染氛围,强化了漂泊之愁。结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堪称神来之笔,将无人可诉的深情托付于随风飘零的落花,物我交融,意境深远。落花无言,却似通人心,赋予自然以情感,极尽婉约之致。
整首词语言清丽,结构精巧,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展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少见的柔婉风格,体现了其艺术表现的多样性。
以上为【浣溪沙 · 风压轻云贴水飞】的赏析。
辑评
清·黄苏《寥园词选》:首尾自喻。「燕争泥」,喻别人得意,「沈郎」,自比。「未闻鸿雁」,无佳信息也。「鹧鸪啼」,声凄切也。通首婉侧。
1. 《历代诗余》引《乐府纪闻》:“东坡少时,工于小词,丽句清辞,往往传播歌伎之口。”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二:“‘风压轻云’一阕,情景相生,然非东坡合作。”(意指虽佳,但非其典型风格)
3. 清·陈廷焯《词坛丛话》:“东坡词如‘沈郎多病不胜衣’,亦有婉约之致,不可谓一味豪放。”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直接评此词,但言:“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此词正可见其“旷”外尚有“婉”存。
5.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此词疑为早期作,风格近晏、欧,情致缠绵,用典自然。”
以上为【浣溪沙 · 风压轻云贴水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