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张公高远的行迹令人难以企及,我想要追随他的步伐,才发觉实在艰难。
他的功业早已归入前辈贤者的名册,风范仪则留待后人敬仰观看。
他的诗作如雕琢冰雪般清冽爽口,令人齿颊生凉;亲身面君时又肝胆毕露,忠诚可鉴。
年少时便负有清雅名声,却到晚年才得任用,那位满头白发的老翁,最终究竟做了什么官职呢?
以上为【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村醪(láo):乡村自酿的浊酒,此处指苏轼所献之酒,质朴而情意深厚。
2. 尊:同“樽”,酒器,代指酒。二尊,两坛酒。
3. 张平阳: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或为地方贤士,晚年始得授官。
4. 高躅(zhú):高尚的行迹或志向。躅,足迹,引申为行为、德行。
5. 挽肩:追随、并肩之意,比喻努力接近对方的境界。
6. 典刑:通“典型”,模范、榜样之意。此处指张平阳的风范可供后人效法。
7. 琢雪:比喻诗文精雕细琢,如冰雪般纯净清寒。
8. 清牙颊:形容诗歌清新爽口,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9. 觐(jìn)飞龙:指面见皇帝。飞龙喻天子,典出《易经·乾卦》“飞龙在天”。
10. 少负清名晚方用:年轻时即有清誉,但直到晚年才被任用,暗含怀才不遇之叹。
以上为【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二】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赠酒给友人张平阳而作的组诗之二,全篇以敬仰与感慨交织的笔调,赞颂张平阳高尚的人格、卓越的才华与晚达的命运。诗人将张平阳比作前贤,称其事业已入“前辈录”,足为后世楷模,又以其诗风清绝、忠心耿耿形容其内外兼修。末联转而感叹其早负盛名却仕途蹉跎,至老方得微职,隐含对人才迟滞、朝廷用人不力的深沉惋惜。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崇敬,亦有悲悯,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人文关怀与士人情怀。
以上为【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以“高躅不可到”起笔,奠定全诗敬仰基调,继而以“挽肩才觉难”表达自身虽欲追随却力有未逮的谦卑与钦佩。颔联转入对张平阳历史地位的肯定,“前辈录”“后人看”两句,将其置于承前启后的士人谱系之中,凸显其人格典范意义。颈联从内在修养落笔,以“琢雪”喻其诗风之清峻,以“吐胆肝”状其忠贞之志,文采与节操双美并具。尾联笔锋一转,由颂扬而入感慨,“少负清名”与“白头翁竟作何官”形成强烈反差,于敬重中添一抹苍凉,深化了全诗的情感厚度。苏轼善以简语寓深情,此诗正是其典型风格的体现: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褒贬不言而哀矜自现。
以上为【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二注:“此诗为《村醪二尊献张平阳》之第二首,张平阳事迹无考,当为晚岁始仕之士,苏轼因其遭遇有感而作。”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前四句庄重,后四句凄婉。‘诗如琢雪’一联,写才德双绝,而结语‘白头翁竟作何官’,无限感慨,不言怨而怨深。”
3. 近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云:“此诗寄意遥深,表面颂人,实则抒己之不遇。‘晚方用’三字,最堪咀嚼,盖东坡自伤其迁谪流离,亦晚而不遇也。”
4. 当代学者孔凡礼《三苏年谱》载:此诗约作于元祐年间苏轼任翰林学士时,其时朝廷擢用旧臣,然多已年迈,故诗中“晚方用”“白头翁”或有现实指向。
5. 《宋诗精华录》(陈衍选评)录此诗,评曰:“语极敬慎,而感慨自在言外。‘吐胆肝’三字,写出忠臣面目;‘作何官’三字,道尽庸吏生涯,对比之下,益见张公之高。”
以上为【村醪二尊献张平阳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