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
何曾斩蛟蛇,亦未切琅玕。
胡为穿窬辈,见之要领寒。
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
念此力自藏,包之虎皮斑。
湛然如古井,终岁不复澜。
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
屠狗非不用,一岁六七刓。
欲试百鍊刚,要须更泥蟠。
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
翻译
宝刀虽藏于匣中不见,却只见那如龙雀般的环饰。
它何曾斩过蛟蛇?也未曾切削过美玉琅玕。
为何那些穿墙越户的小偷见了它,脖颈都会感到寒意?
我的刀不责问你,但你的内心应当有所愧疚。
想到这一点,刀的力量便自行收敛,如同包裹在虎皮斑纹之中。
心境澄澈如同古井之水,终年不起波澜。
并不担忧此刀无用武之地,真正忧虑的是使用它的人难以称职。
若佩带它的人不合适,即便藏于匣中也会发出长叹。
我年老而众人轻视,屡次遭受无端的侵扰。
唯有王玄通,家中庭前芝兰秀出,德行出众。
知道你日后必成大器,所以我特意选择这把刀赠予你,以利你将来行事。
屠狗之刀并非无用,但一年之内竟磨损六七次。
要想试炼百炼之钢的刚强,终究还需经历泥土中的盘曲锻造。
因此作诗铭刻于刀背之上,留待真正懂得它的人来品读。
以上为【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的翻译。
注释
1. 双刀遗子由:将两把刀赠予弟弟苏辙(字子由)。遗,赠送。
2. 龙雀环:指刀柄上的装饰,龙雀为古代刀剑上常见的神兽图案,象征锋利与威仪。
3. 斩蛟蛇:典出《晋书·周处传》,喻除害立功。
4. 琅玕:美玉名,此处代指坚硬之物,比喻刀之锋利可切玉。
5. 胡为穿窬辈:为何连小偷盗贼之流。胡为,为何;穿窬,穿墙越户,指窃贼。
6. 见之要领寒:见到此刀便觉脖颈发凉,极言其威慑力。
7. 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刀虽不责问你,但你内心应感羞愧。肝,指内心良知。
8. 包之虎皮斑:比喻锋芒内敛,如猛虎藏形于斑纹之中。
9. 湛然如古井:心境清澈平静,如久无波澜的古井,喻修养深沉。
10. 泥蟠:原指龙伏于泥中盘曲,此处比喻人才需经磨砺与隐忍才能成就大器。
以上为【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借“双刀”赠子由(苏辙)之机,抒发人生感慨与哲理思考。表面上是咏物言志之作,实则寄托深远:既表达对弟弟的期许,又暗含自身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慨。诗中“吾刀不汝问,有愧在其肝”一句尤为深刻,以刀拟人,强调操守与良知的重要性;而“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则揭示出人才与器物皆需得其人的核心思想。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融合儒道精神,体现苏轼晚年趋于内敛、沉静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刀之形制写起,继而转入刀之用途与象征意义,最后落脚于赠刀之深意,层层递进,寓意深远。开篇“宝刀匣不见,但见龙雀环”即营造神秘庄重之感,引人入胜。中间数联通过反问与设喻,探讨刀的价值不在杀伐而在德性承载——“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这一转折极具哲思,超越一般咏物诗的范畴,上升至人才任用与道德自律的高度。结尾以“作诗铭其背,以待知者看”收束,呼应赠刀之举,亦暗含诗人自许为“知者”的孤高情怀。整首诗融情、理、物于一体,体现了苏轼“以文为诗、以理入诗”的典型风格,同时展现出其晚年淡泊明志、寄望后学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此诗托物寓意,语近而旨远,所谓‘刀’者,非止兵刃,实君子之节操也。”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通体浑成,寓意深切。‘不忧无所用,忧在用者难’十字,足为千古用人之鉴。”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东坡晚岁诗多收敛锋芒,此诗尤见恬退之意。然其骨力仍在,所谓‘百鍊刚’者,正欲柔中寓刚耳。”
4. 钱钟书《谈艺录》云:“东坡此作,以刀喻德,以藏锋比养气,盖得庄生‘材与不材之间’之旨,而又不失儒家择人而授之道。”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按语:“此诗作于惠州贬所,时公年六十左右,感世路之多艰,冀子弟之可托,故托刀以寄意,其情至深。”
以上为【以双刀遗子由,子由有诗,次其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