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序】
夜里梦见自己像孩童一样嬉戏游玩,父亲和老师检查课业,我吓得跑开去读书。按计划本该读完《春秋》了,如今却才粗略读到桓公、庄公的初期。我惊惧地醒来,心中不适,坐起身来,感觉就像一条被钩住的鱼。
【诗】
我这一生纷繁忙碌,为百般俗事所缠扰。人的气质固然由许多积习养成,唯独读书这件事我最是偏爱。
可我却抛弃书本,出仕侍奉君王四十年,官位虽未留恋,书本却始终萦绕在心间。
你自己看看,你和孔子相比谁更贤能?孔子读《易经》,编联竹简的皮绳都断了三次,他尚且如此用功。像我这样(疏懒)的人,真该用更坚韧的犀牛皮来编联竹简(才不容易翻断)。
以上为【夜梦,并引】的翻译。
注释
并引:并附上序言。引,序言。
嬉游童子如:如同嬉戏游玩的孩童。
检责:检查责备。
惊走书:吓得跑开去读书。
计功:计算功课进度。
春秋:儒家经典《春秋》,记载鲁国历史。
桓、庄初:指《春秋》中记载的鲁桓公、鲁庄公时期的开头部分。
怛然:惊恐的样子。
悸寤:因心惊而醒来。
挂钩鱼:比喻坐卧不宁、心神不定的样子。
婴:缠绕,羁绊。
百缘:各种尘缘俗事。
气固多习:人的气质本由多种习惯养成。
偏:偏爱,专注。
弃书事君:指放弃纯粹的读书生活,出仕为官。
仕不顾留:做官并不留恋权位。
丘:孔丘,即孔子。
《易》韦三绝:形容读书勤奋。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编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韦,熟牛皮。
犀革编:用犀牛皮来编联竹简,调侃自己读书少,所以需要用更结实的皮绳。
以上为【夜梦,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晚年所作,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梦境,对自己一生在仕途与学问之间的挣扎进行了真诚的剖析与自嘲。
以梦为引,切入深刻:诗歌从小序开始就极具戏剧性。功成名就的大文豪,竟在梦中变回因功课未完而被师长吓跑的孩童。这个梦境巧妙地暴露了苏轼内心深处对学问未精的焦虑,这种焦虑甚至穿越数十年,化入梦中。将醒来后的不适感形容为“挂钩鱼”,新颖而贴切,传达出那种无所遁形的窘迫与挣扎感。
一生总结,矛盾坦白:在诗中,苏轼坦诚地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矛盾:“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他明确了自己“弃书”出仕的人生选择,但同时又坦言“书”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归宿。这种“仕”与“学”的张力,是古代士人普遍的困境,苏轼的坦白尤为真切。
自嘲作结,境界超然:诗的结尾是苏轼式的典型幽默。他自问“与丘孰贤”,答案不言自明。他举孔子“韦编三绝”的勤勉典范,反衬自己的疏懒,并自嘲说该用“犀革编”书,以免因翻看得少而让皮绳完好。这种自嘲,并非真正的自我否定,而是在认清自身局限后的一种豁达与超脱,其中也隐含着一丝对于未能专心学术的惋惜。
以上为【夜梦,并引】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其展现了苏轼人格中真诚、幽默而复杂的一面。
首先,它揭示了天才的平凡焦虑。 即便是苏轼这样的文豪,内心深处依然存在着对经典学术“未完成”的焦虑。这个童年梦境表明,父亲的教诲(苏洵曾亲自教子读书)和儒家的学术传统,早已成为他精神结构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即便在晚年和历经风波后,依然会通过梦境来“检责”他。
其次,它是对“学而优则仕”道路的反思。 苏轼坦诚了自己“弃书事君”的人生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学问上的遗憾。这种反思,超越了个人际遇,触及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内圣”(修身治学)与“外王”(治国平天下)之间难以兼顾的永恒命题。
最后,其自嘲艺术达到了化境。 苏轼的幽默,不是轻浮的玩笑,而是历经沧桑后,与自身不完美达成和解的智慧。他将自己与孔子对比,并得出一个戏谑的结论,这既缓和了梦境带来的紧张感,也升华了主题——他接受了自己不是一个皓首穷经的学者,而是一个在仕途与学问间徘徊、有得有失的鲜活个体。这种自我认知,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以上为【夜梦,并引】的赏析。
辑评
关于苏轼此诗所体现的复杂心境与幽默风格,后世评家多有洞见。
清代学者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此诗诙诡,乃其至性流露处。‘挂钩鱼’之喻,匪夷所思,却极真切。末以宣父(孔子)自方,而反言若戏,傲岸之气,挫抑之思,并寓其中。”
现代文学家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的魅力,在于他总能以玩笑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困境。他在《夜梦》中调侃自己读书不如孔子用功,这正是他灵魂的写照——深刻而不沉重,轻松而非浅薄。”
学者 王水照在《苏轼选集》中评点此诗:“此诗由一平常梦境,生发出对仕宦生涯与学术生涯矛盾的深刻自省。‘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二句,是其一生出处大节的概括。结尾的自嘲,于诙谐中见沉痛,体现了苏轼晚年的复杂心态。”
以上为【夜梦,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