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後的沙滩献媚。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细雨斜风带来清晨的微寒,淡淡的烟雾中稀疏的柳树映照着晴日下的河滩,显得格外妩媚。清清的洛水流入淮河,水面渐渐变得浩渺无边。
午间饮茶,茶汤上浮着如雪似乳的泡沫;春盘里盛着嫩绿的蓼芽与蒿笋,正可尝鲜。人间最有滋味的,莫过于这清淡的欢愉。
以上为【浣溪沙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的翻译。
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唐声诗(唐代配乐之近体诗)亦有「浣溪沙」调名,歌词为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纱女」调名,歌词为五言四句形式。从字义上来看,「浣」,洗涤、漂洗也;「沙」,古通「纱」,故所「浣」者,「纱」也。敦煌出土之唐写本《云谣集·杂曲子》及五代後蜀赵崇祚《花间集》所录毛平圭、阎处士、毛熙震、李德润词,调名均题为「浣纱溪」。据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先教习于土城山。山边有石,云是西施浣纱石」。今浙江诸暨市南近郊的苧萝山下浣纱溪畔有浣纱石,上有传为东晋王右军所书「浣纱」二字,即所传春秋时越国美女西子浣纱处。一说浣纱溪即浙江绍兴南二十里若耶溪。总之,调名「浣纱溪」的本意即咏西子浣纱之溪。又,近人梁启勋《词学·调名》云:「《浣纱溪》,杜少陵诗『移船先生庙,洗药浣纱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绝句三首》诗有「移船先主庙,洗药浣沙溪」之句。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无浣纱溪,况且梁启勋所引诗句,其中的「生」「纱」二字尚有异文,故梁说仅备参考。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致尧,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另有仄韵体,始于南唐后主。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张子澄词有「露浓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韩涧泉词有「芍药酴縻满院春」句,名《满院春》;有「东风拂栏露犹寒」句,名《东风寒》;有「一曲西风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后黄花菊自开」句,名《霜菊黄》;有「广寒曾折最高枝」句,名《广寒枝》;有「春风初试薄罗衫」句,名《试香罗》;有「清和风里绿荫初」句,名《清和风》;有「一番春事怨啼鹃」句,名《怨啼鹃》。
小寒: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作「晓寒」。
雪沫:明吴讷钞本、茅维《苏集》本作「雪味」。
乳花:龙榆生笺:「《茶寮记》:『云脚渐垂,乳花浮面。』」傅子立注:「『云腴』、『花乳』,茶之佳品如此。曹邺之《茶》诗:『碧波霞脚碎,香汎乳花轻。』又丁谓诗:『花随僧箸破,云逐客瓯圆。』」刘尚荣按:「曹邺之《故人寄茶》诗见《全唐诗·卷五百九十二》,题下原注:『一作李朱崖诗。』原句『波』作『沉』。又丁谓《煎茶》诗见《瀛奎律髓·卷八十》转引,其文集已佚。」
「雪沫乳花浮午盏」句:谓午间喝茶。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之白泡。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温公语)。
蓼茸蒿笋:龙榆生笺:「《说文》:『蓼,辛菜。』《礼记·月令》注:『蒿亦蓬萧之属。』」蓼茸,《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蓼芽」。
1. 浣溪沙:词牌名,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时苏轼由黄州量移汝州,途经泗州。
3. 泗州:今安徽省泗县一带,位于淮河沿岸。
4. 刘倩叔:苏轼友人,生平不详。
5. 南山:泛指泗州城南的山地,具体位置已难确考。
6. 细雨斜风作晓寒:描写冬末初春清晨微寒的气候特征。
7. 淡烟疏柳媚晴滩:薄雾笼罩中稀疏的柳树在阳光照耀的河滩边显得娇美。“媚”字拟人化,赋予景物以情态。
8. 清洛:指洛水,此地或为想象中的上游支流,汇入淮河。
9. 雪沫乳花:形容点茶时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宋人讲究斗茶,以此为美。
10. 蓼茸蒿笋:即蓼芽和蒿笋,均为春季野菜,用以制作“春盘”,象征迎春尝新。
以上为【浣溪沙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的注释。
评析
这首纪游词,是宋神宗元丰七年(西元一〇八四年),苏东坡在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遊南山时所作。词的上阕写早春景象,下阕写作者与同遊者遊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上阕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衹以「作小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入淮」句寄兴遥深,一结甚远。句中的「清洛」,即「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地距泗州(宋治临淮)不近,非目力能及。词中提到清洛,是以虚摹的笔法,眼前的淮水联想到上游的清碧的洛涧,当它汇入浊淮以後,就变得浑浑沌沌一片浩茫了。
下阕转写作者遊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性的事物来描写:乳白色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色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
此二句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地写出了茶叶和鲜菜的鲜美色泽,使读者从中体味到词人品茗尝鲜时的喜悦和畅适。这种将生活形象铸成艺术形象的手法,显示出词人高雅的审美意趣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一个具有哲理性的命题,用词的结尾,却自然浑成,有照彻全篇之妙趣,为全篇增添了欢乐情调和诗味、理趣。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这首《浣溪沙》是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冬游泗州南山时所作,记述了与友人刘倩叔同游的清雅之趣。全词以细腻笔触描绘早春山行所见之景,由自然风光转入生活细节,最终升华至人生哲理——“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既是对眼前闲适生活的赞美,也体现了苏轼在历经仕途坎坷后对简朴、宁静生活的深刻体悟。词中意境清新淡远,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含蓄,展现了东坡词“清丽舒徐”的一面,与其豪放风格形成互补。
以上为【浣溪沙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言事抒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开篇“细雨斜风作晓寒”点明时节与天气,营造出清冷而静谧的氛围;“淡烟疏柳媚晴滩”一句色彩淡雅,动静相宜,“媚”字尤妙,使无形之景顿生情趣。第三句“入淮清洛渐漫漫”视野开阔,由近及远,将视线引向河流交汇处,暗寓心境之豁然。
换头转入生活场景:“雪沫乳花浮午盏”写品茶之雅,“蓼茸蒿笋试春盘”写食蔬之鲜,皆属寻常小事,却充满生活气息。结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画龙点睛,将前文所有平淡之美升华为一种人生境界——真正的滋味不在繁华喧嚣,而在清淡恬适之中。此句看似平易,实则意蕴深远,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整首词风格冲淡隽永,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追求心灵自由与精神超脱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浣溪沙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全词意境清幽,语言清新,通过描写早春山行所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人间有味是清欢’尤为耐人寻味。”
2.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此词上片写景,下片写饮食,皆极平常事,而一经东坡点染,便成妙境。‘清欢’二字,乃通篇主旨,亦可见其人生态度。”
3.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引清代朱孝臧按语:“语浅意深,得自然之趣。‘清欢’一语,最足代表东坡晚年思想倾向。”
4.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此词以素笔写深情,于细微处见精神。‘雪沫乳花’‘蓼茸蒿笋’等语,具见宋人生活情致,而归结于‘清欢’,则是历尽沧桑后的审美选择。”
以上为【浣溪沙 ·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