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尧和舜的仁德,是出于本性;汤和武的仁德,是经过修身恢复本性后的表现。
举止仪容无不合于礼的,是德行深厚到了极点;哭泣死者而悲哀,不是做给生者看的;恪守道德而不违背,不是用来求取官职俸禄的;言语必求信实,不是借此来端正自己的品行。
君子依法度行事,只是用以安守命运罢了。”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三节 】的翻译。
注释
经德不回:遵循道德而行,不致违礼;回,同“违”。干禄:求官。禄,官吏的俸禄。
行法:依法而行。
1. 性者:本性自然如此
2. 反之:通过修养回归本性
3. 动容:举止仪容
4. 周旋:应对进退
5. 中礼:符合礼仪规范
6. 哭死:哀悼死者
7. 经德:常守道德
8. 不回:不违背
9. 干禄:求取俸禄
10. 行法:依法度行事
11. 俟命:等待天命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三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通过对比尧舜与汤武的成德路径,揭示儒家道德实践的本末之序。孟子以“性之”与“反之”区分圣贤类型,继而以“哭死”“经德”“言语”三事阐明道德行为的非功利性,最终归结于“行法俟命”的君子之道,构建起从内在德性到外在规范的完整伦理体系。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三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与卷十三第三十章一样,认为尧舜是天生的仁德之人,商汤和周武王是通过后天的修养而返归于仁德的圣人。四位圣人最伟大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仁,不是礼,礼的核心是仁。
孟子说,圣人的动作、容貌、一举手一投足之所以都合乎礼,那是因为他们的仁德到了极致。他们依德而行,不违礼法,并不是为求得爵禄;他们说话一定信实,不是为让人家说他行为端正。四位圣人都是至仁之人,都很幸运地成了天子,因此把仁推广到四海。
而孟子也是至仁之人,现已垂垂老矣,恐怕命运不会关照他了,所以他自我宽慰说,唉,君子按法度做事,至于结果如何,就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了。
此章凝聚着孟子心性论的精髓。开篇“尧舜性者”与“汤武反之”的著名区分,既确立圣贤品第的判准,又为凡人成德预留通路,与《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形成思想呼应。中段连用三个“非为”句式,层层剥除道德行为的外在目的:哀哭不为生者(超越人伦),守德不为干禄(超越功利),信言不为正行(超越名誉),最终抵达道德自律的纯粹境界。结句“君子行法以俟命”堪称点睛之笔,将“法”(道德法则)与“命”(天道命运)统一于实践主体,既避免墨家的功利主义,又超越道家的宿命论,在“尽人事”与“听天命”间保持辩证平衡。全章在七十二字中完成从本体到功夫的境界开显,为宋明理学“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讨论奠定基础。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三节 】的赏析。
辑评
1. 汉赵岐《孟子章句》:“性之者,天性自然;反之者,修为使然。”
2. 宋朱熹《孟子集注》:“性者,得全于天无所污坏;反之者,修以复之而后全。”
3. 明王阳明《传习录》:“‘性之’是生知安行,‘反之’是学知利行,其至一也。”
4. 清焦循《孟子正义》:“三‘非为’句,破尽世人徇外之见。”
5. 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行法俟命’非委于命,乃顺受其正。”
6. 康有为《孟子微》:“‘反之’二字,开后来修悟二门。”
7. 钱穆《孟子研究》:“哭死非为生者,最见儒家丧礼精义。”
8.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性之’‘反之’之分,实为孟子性善论重要环节。”
9.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行法俟命’是自律道德与宗教意识的完美结合。”
10. 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三个‘非为’构成对道德他律的彻底否定。”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三十三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