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高子回答说:“因为大禹传下来的乐钟,钟钮都快断了。”
孟子说:“这怎能足以说明问题呢?城门下面的车辙,难道只是两匹马的力量造成的吗?是因为天长日久车马经过造成的呀。”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二节 】的翻译。
注释
尚:通“上”,超过。
追(duī)蠡(lí):钟钮要断的样子。追,钟钮。蠡,欲断的样子。
高子:孟子弟子,一说为年长于孟子的学者。
尚:通“上”,在上,胜过,超过。
追蠡:“追”通“duī”(钟钮),即钟上用于悬挂的凸出部分;“蠡”本义为虫蛀木,引申为磨损、欲断之貌。此处指钟钮因长期使用而磨损得快断了。
是奚足哉:这怎么足以(作为证据)呢?“是”,此,这个(理由);“奚”,何,怎么。
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这是孟子的比喻。“轨”,车轮碾过的痕迹。“两马”,指代一辆马车。意为城门下的深彻车辙,并非一两辆马车的力量能压出来的,而是长久以来众多车马碾压的结果。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二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体现了孟子反对以孤立、表面的现象作为判断依据的思想方法。高子仅凭“追蠡”(钟钮磨损)这一具体物证,就轻率地得出夏禹之乐优于周文王之乐的结论,其逻辑是片面而肤浅的。孟子并未直接反驳其结论,而是用一个精妙的比喻“城门之轨”来点醒对方:城门下的深彻车痕,是长年累月、无数车马通行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一两匹马的力量所能造就。同理,钟钮的磨损程度,只能证明该钟流传、使用的时间更为久远,而不足以作为衡量音乐本身高下的标准。孟子借此教导我们,探究事理需考察其背后的深层、长期原因,不可惑于表象。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二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记录了一个小故事。
孟子弟子高子看到大禹铸的铜钟和周文王铸的铜钟,他见大禹之钟的钟钮快断了,便以为那一定是大禹之钟声音更高,把钟钮震坏了。
孟子说,这怎么能足以证明呢?城门下的车迹那样深,难道只是几匹马的力量吗?意思是说,那是天长日久无数车马碾出来的。同理,大禹之钟,其钟钮快断了,那也是因为日子太久了,不断磨损的缘故。
“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说相承如此,而丰氏差明白,故今存之,亦未知其是否也。”
此章虽短,却充满了思辨的智慧与论说的艺术。孟子的反驳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运用了一个人人皆可见、可感的日常现象作为类比,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浅近的比喻之中,使其论点不言自明,极具说服力。在内容上,它揭示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提醒人们看待问题要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要区分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同时,这也反映了孟子对“礼乐”精神的深刻理解:评价礼乐的价值,应着眼于其内在的德治与仁政思想,而非外在的、物质性的痕迹。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二节 】的赏析。
辑评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说相承如此……丰氏(按:指丰稷)以为‘追蠡’者,钟钮剥蚀之深……‘两马之力’,言非一日之故也。”点评:朱熹承认此章文字古奥难解,但他引述的旧说和丰稷的注解,都指向了“非一日之故”这个核心理解,与后世的主流解读一致。
(清)焦循《孟子正义》:“高子据器物之形,孟子探事理之本……以轨非两马之力,明乐非追蠡可断。言近而指远,孟氏之善于设教也。”点评:焦循精准地概括了孟子的论证方法,指出其从表象探求本质的特点,并赞扬了孟子“言近旨远”的教育艺术。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高子执一迹而谓禹乐尚于文王,其识已陋。孟子以‘城门之轨’破之,乃使知事有积渐,不可执近忘远。”点评:王夫之直接批评了高子见识的鄙陋,并点明孟子此喻的目的在于破除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式,强调要有“积渐”(积累和渐变)的历史视野。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四卷 · 尽心下 · 第二十二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