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好吃,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甘美,他不知道饮料、食物的正常味道,是因为受了饥渴的损害。难道只有嘴巴肚皮受到饥渴的损害吗?人心也都有这类伤害。假如一个人能够不把饥渴的损害变成对心的损害,那么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七节 】的翻译。
注释
甘食甘饮:以饮食为甘美,“甘”作意动用法
饮食之正:饮食正常的滋味,喻指本真状态
饥渴害之:饥渴妨害味觉判断,喻客观条件对主体的影响
心害:对心灵认知能力的妨害,如欲望、偏见等
不及人:赶不上别人,指世俗意义上的落后
不为忧:不成为忧虑之事,体现内在自足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七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以“饥渴害口腹”的生理现象为喻,深入探讨“利害本心”的心理机制。孟子通过“甘食甘饮”的味觉失真现象,揭示外在环境对主体判断力的扭曲,进而将论述提升到心性修养层面。最后以“不及人不为忧”作结,既指明了克服心害后的精神境界,也暗含对当时世人盲目攀比风气的批判,体现了儒家“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七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以饥不择食、渴不择饮因而常常受到损害为比喻,说明人心也会因饥渴而被不正确的学说所损害。估计本章也是针对杨子、墨子之类来说的。
孟子认为,一个人要对于各种思想意识有所认识,有所鉴别,有选择地吸收其中的养分。这样,即使发现自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口腹为饥渴所害,故于饮食不暇择,而失其正味;人心为贫贱所害,故于富贵不暇择,而失其正理。”
“人能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则过人远矣。”
此章在论证艺术上呈现三层递进:首层以饮食常识建立认知起点,通过“甘食甘饮”的普遍经验引发共鸣;第二层以“岂惟”转折,将具体生理现象提升至普遍心理规律,完成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跨越;第三层以“能无……则……”的条件句式,指明修养路径与最终境界。孟子特别选用“饥渴”这一最具原始驱动力的欲望作为喻体,深刻揭示了本能需求对道德判断的潜在影响,与后世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形成呼应。末句“不及人不为忧”更凸显了儒家道德自主性的崇高境界——当人超越比较心理的桎梏,才能真正获得精神的独立。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七节 】的赏析。
辑评
宋·朱熹《孟子集注》:“此章言口腹为饥渴所害,故于饮食不暇择而失其正味;人心为贫贱所害,故于富贵不暇择而失其正理。人能不以贫贱之故动其心,则过人远矣。”
清·焦循《孟子正义》:“饥渴之害止于一时,心害则终身循行而不自觉。圣人所以必为穷理尽性之学也。”
现代·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以饮食喻道德,指出环境压迫能使人改变本性,强调保持本心的重要性。”
现代·梁涛《孟子解读》:“本章揭示出比较心理对人性的异化,‘不及人之忧’实为心害之显症,孟子主张通过培养独立人格来克服这种异化。”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二十七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