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说:“人的一大毛病,就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三节 】的翻译。
注释
患:祸患,毛病,缺点。
好 (hào):动词,喜好,热衷于。
为人师:做别人的老师。这里特指那种不分场合、不自觉的,以教导者自居的行为。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三节 】的注释。
评析
此章虽仅七字,却言简意赅,直指一种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与社会现象。孟子并非全然否定“为师”的行为,而是批判其“好”的心态。“好”字是关键,意为热衷于、喜好于,它揭示了一种自我炫耀、自满自足、缺乏自我反省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会阻碍个人学识与德行的精进,因为在“好为人师”者眼中,自己已是“师”而非“徒”,从而关闭了学习的大门。同时,它也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引发反感与矛盾,因为未经请求的教导常被视为一种傲慢的冒犯。孟子此言,旨在告诫学者必须时刻保持谦逊谨慎、虚怀若谷的求学态度。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三节 】的评析。
赏析
师道尊严,老师的天职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水平而夸夸其谈,“好为人师”,是骄傲浅薄的表现,是修身的大忌。“好为人师”者,不容易发现人家的长处,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
本章是孟子思想中关于修身与为学态度的精辟论断。其艺术与思想特色在于:
高度的凝练性:以最经济的文字,表达了最丰富、最深刻的内涵,可谓“微言大义”。
深刻的批判性:精准地剖析了潜藏在知识阶层乃至普通人身上的一种不易察觉的傲慢,这种批判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醒世的启发性:它像一记警钟,提醒所有求知者、为官者、有德者,必须克服那种自以为是、乐于指摘他人的习气。真正的师者,是因其道德学问自然令人景从,而非自封的;真正的学者,应永葆“学而不厌”之心,而非稍有所得便沾沾自喜,急于教导他人。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三节 】的赏析。
辑评
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点评:朱熹点明了“好为人师”会导致“自足不前”的严重后果,揭示了其危害在于阻碍自身进步。)
明·王阳明《传习录》:“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好为人师’皆‘傲’字之病也。” (点评:王阳明将孟子的论断提升到心性层面,认为其根源在于一个“傲”字,深刻地指出了其背后的心理本质。)
清·焦循《孟子正义》:“人患在自谓己之能知能行,好以教人,而居之者耳。” (点评:焦循的注解强调了“好为人师”的行为在于炫耀自己“知”与“行”的能力,并安于处在教导者的位置上。)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二十三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