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拿春秋时晋国韩、魏两家大臣的财富来增强他,如果他不因此而自满,那么这种人就大大超出常人。”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一节】的翻译。
注释
附:增加。韩、魏:春秋时晋国的上卿韩氏和魏氏。
欿(kǎn)然:不自满的样子。
附:加附,增益
韩魏之家:指春秋时晋国韩氏、魏氏两大卿族的巨额家产
欿然:不自满的样子
过人:超越常人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一节】的注释。
评析
本章通过极端假设揭示“不动心”的道德境界。孟子虚构了获得巨富仍不自满的情境,旨在强调真正的人格超越在于对外在价值的漠视和对内在修养的专注。这种“欿然”(不自满)心态,与《孟子·公孙丑上》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一脉相承,共同构建了儒家理想中“大丈夫”的精神内核——其价值坐标完全内化,不因外物增减而改变。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一节】的评析。
赏析
常人之病,在得志则得意忘形,失意则一蹶不振。所谓得志,失意,自与权势、财富的得失密切相关。
而孟子认为,假使有这样的人,即便把韩家、魏家的财富拿来增益给他,如果他并不自满,这样的人,那就远远超过一般的人。
孟子自认为是应了“五百之期”来到世间拯救天下的人,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以他这样的胸怀和眼光来品评人物,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此章虽仅二十一字,却蕴含三重哲学意蕴:首先以“韩魏之家”象征世俗价值的巅峰,构建出极具张力的测试场景;继而用“自视欿然”勾勒出修心者的精神肖像,其“不以物喜”的定力正是“万物皆备于我”的实践印证;最终“过人远矣”的判词,在对比中确立起内外之辨的价值天平。这种通过极端化假设抵达本质的论述方式,既延续了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思想传统,又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埋下伏笔。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一节】的赏析。
辑评
汉·赵岐《孟子章句》:“视之欿然,不足之貌也。能以此道,虽齐桓、晋文之事犹不足为,况韩魏之家乎?”
宋·朱熹《孟子集注》:“深有味道之言,韩魏之家且然,则其视世之富贵为何如哉?”
清·焦循《孟子正义》:“欿然则不以富贵动其心,孟子所谓‘大行不加,穷居不损’者也”
康有为《孟子微》:“此节见孟子重魂而轻魄,贵心而贱形”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一节】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