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搞好(国家的)政治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贤明的卿大夫们就行了。因为他们所思慕的,一国人都会思慕;一国的人所思慕的,天下的人都会思慕。所以道德教化就浩浩荡荡地溢满四海了。”
孟子说:“处理政务并不困难,关键在于不得罪那些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所仰慕的,整个国家就会跟着仰慕;整个国家所仰慕的,天下人就会跟着仰慕;因此德教才能声势浩大地充溢于四海之内。”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六节 】的翻译。
注释
巨室:指贤明的卿大夫家。这里指贤明的卿大夫。
沛然:形容盛大流行的样子。
1. 为政:处理国家政务。《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2. 巨室:指有世袭地位的卿大夫家族,赵岐注:“谓贤卿大夫之家”
3. 慕:仰慕效法,朱熹《集注》:“慕,向也,心悦诚服之谓”
4. 沛然:水势湍急貌,喻德教推行之迅猛。《孟子·梁惠王上》:“沛然下雨”
5. 德教:道德教化,《荀子·议兵》:“礼义教化,是齐之也”
6. 溢:充满漫延,《礼记·中庸》:“洋溢乎中国”
7.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代指天下,《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六节 】的注释。
评析
此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以德化民的政治传播思想。通过“巨室-一国-天下”的三级递进模式,构建出儒家德教推广的典型路径。孟子将政治难题简化为“不得罪巨室”的行为准则,并非主张趋附权贵,而是深刻认识到宗法社会中贵族阶层的舆论引领作用。其核心逻辑在于:德政的实施必须借助关键群体的认同,才能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教化洪流。这种注重社会传导机制的政治智慧,既区别于法家的强制手段,也不同于道家的无为而治。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六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论为政之道。
孟子的本意,是要借卿大夫的影响力来影响国家、天下的风气,所以他主张,不得罪卿大夫。但凡事都得具体分析,如果卿大夫贤明,讲究仁义礼智,自然可以借以推行仁政。如果他们不仁不义不礼不智,而又不得罪他们,天下就会大乱。
“盖巨室之心,难以力服,而国人素所取信;今既悦服,则国人皆服,而吾德教之所施,可以无远而不至矣。此亦承上章而言,盖君子不患人心之不服,而患吾身之不修;吾身既修,则人心之难服者先服,而无一人之不服矣。”
本章在论证艺术上展现出典型的孟子特色。首先运用“不难-故”的简易推理框架,将复杂政治哲学转化为可操作原则;继而通过“巨室-一国-天下”的连锁反应模型,揭示社会示范效应的传导规律;最后以“沛然溢乎四海”的江河意象,赋予道德教化以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值得玩味的是,孟子虽主张“民贵君轻”,此处却强调巨室作用,实则暗含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根本主张——巨室正是凝聚民意的关键节点。这种既重民本又重实效的政治思维,体现了战国儒家对现实权力结构的深刻适应。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六节 】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孟子集注》:“巨室非必皆贤,但其众所观瞻,不可不谨”
2. 焦循《孟子正义》:“此章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相发明”
3. 康有为《孟子微》:“此言风化之原,自上而下,非谓阿附权贵也”
4.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此言实为当时社会结构之反映”
5.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重视舆情传播与社会模仿心理,是孟子政治学的精华”
6. 黄俊杰《孟子思想史论》:“‘沛然’之喻将道德力量自然化,是孟子特有的论述策略”
7. 刘瑾辉《清代孟子学研究》:“此章可与《大学》‘一家仁一国兴仁’互为参证”
以上为【孟子 · 第七卷 · 离娄上 · 第六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