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手艺拙劣的木工改变或废弃规矩,羿不会为技艺拙劣的射手而改变他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却不把箭射出去,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正确的道路上,有才能的人就会追随他。”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一节 】的翻译。
注释
羿: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善射。彀(gòu)率:弓弩张开的程度。
公孙丑:孟子的弟子。
几及:差不多可以企及。几:接近。
日孳孳:每日勤奋努力。孳孳:同“孜孜”。
大匠:高明的工匠。
绳墨:木工画直线用的工具,即墨线,引申为规矩、法则。
羿:上古传说中善于射箭的英雄。
彀率:拉弓的标准、限度。彀:把弓拉满。
引而不发:拉满弓而不射箭。引:开弓。发:射箭。
跃如:跃跃欲试的样子。这里形容道的精神生动体现,引人效法。
中道而立:站在道路的中央。比喻坚守正确、不偏不倚的原则。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一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是孟子关于教育哲学与道德追求的精彩论述。针对公孙丑希望降低道的标准以吸引更多人的实用主义想法,孟子用一个精妙的比喻,坚定地捍卫了道的纯粹性与原则的不可妥协性。他指出,真理的标准(“绳墨”、“彀率”)是客观的,不能因学习者的资质高下而随意改变。教育者的责任在于完整地展示道的精神与路径(“引而不发”),树立一个不偏不倚的崇高标杆(“中道而立”),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让真正有能力、有决心的人主动追随并最终靠自己领悟。这体现了儒家“取法乎上”的教育理念和对学者主体性的尊重。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一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亦论教育。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
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样,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
第二层,“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所以,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也就是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了。
能做到这些,则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
“此章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
此章在艺术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了层层递进的精当比喻。首先以“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为喻,从日常工艺说明标准的重要性;继而以“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为喻,从高超技艺领域进一步强化论点,两个比喻由浅入深,极具说服力。然后,孟子将教育者的角色凝练为“引而不发,跃如也”这一经典意象,生动传神地描绘出理想的施教状态:既不是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不管,而是通过示范和引导,激发学者的主动性与求知欲。最后,“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八个字,如洪钟巨响,既确立了原则的绝对性,也表达了对追随者能力的信任与期待。全文逻辑严密,意象鲜明,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平实的语言之中,充分展现了孟子雄辩而富于感染力的说理风格。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一节 】的赏析。
辑评
汉·赵岐《孟子章句》:“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言彀率可为法也。君子之道,引而发之,不欲思虑是之也。中道而立,言振裘持领,正袂而已,不强人以不能也。”
宋·朱熹《孟子集注》:“此章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不能藏。君子不为拙工改废绳墨,亦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但引而不发,以示其跃如之妙,则能者自可从之。盖不居其位,不谋其政,师之过,商也不及,然则中者,其惟圣人乎?”
清·焦循《孟子正义》:“道有定体,不可使为可几及。大匠之绳墨,羿之彀率,皆有定体,不可变也。君子教人,但授之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引弓而不发矢,然其跃然如见其必中之道也。中道而立,立此道也。能者能此道,则从之矣。”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四十一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