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有侍奉君主的人,把侍奉某个君主当作快乐;有安定国家的臣子,把安定国家当作快乐;有天民,就是那些先使大道通行于天下,然后再去实行的人;有大人,就是那些使自身端正,外物便随之端正的人。”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九节 】的翻译。
注释
事君人者:特指以侍奉特定君主为务的臣子
为容悦:通过修饰容貌、辞令来取悦君主
安社稷臣:以国家长治久安为根本目标的臣子
天民:朱熹注“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天民”
达可行于天下:指道义原则具备普遍实践条件
大人:孟子特有概念,指道德修养至高之人
正己而物正:源自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思想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九节 】的注释。
评析
本章通过四层人格境界的递进,构建了儒家完整的道德人格体系。从“事君人者”的趋附型人格,到“安社稷臣”的责任型人格,再到“天民”的待时型人格,最终升华至“大人”的典范型人格,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路径。孟子以“悦”与“正”为关键词,揭示不同境界的价值取向,在纵向比较中确立“大人”作为人格典范的至高地位。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九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讲了四种人:一是侍奉君主而讨君主欢心的人,这样的人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二是以安定国家为高兴的人,他们是社稷之臣;三是“天民”,他们是只要道可行天下,便去推行的人,他们应该是那些虽不在位,但却心存仁道,以“兼善天下”为己任的圣人;四是“大人”,他们是那些已经在位的圣人,他们治理天下,总是通过修身养性开始,通过正己来正人,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孟子一生,大概应该算“天民”,与孔子一样。他们都曾多次说过这类话:天不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此章言人品不同,略有四等。容悦佞臣不足言。安社稷则忠矣,然犹一国之士也。天民则非一国之士矣,然犹有意也。无意无必,惟其所在而物无不化,惟圣者能之。”
此章在结构上呈现精密的逻辑递进:首句“事君人者”划定道德底线,其“为容悦”揭示工具性人格的局限;次句“安社稷臣”超越个体侍奉而达至公共关怀;第三句“天民”进一步突破政治范畴,以“达可行于天下”确立普世道义原则;末句“大人”则实现从外王到内圣的回归,通过“正己而物正”展现儒家“修己以安人”的最高境界。孟子通过这四重人格的层层超升,既批判了战国时期阿谀逢迎的政风,也为士人确立了终极的精神标杆。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九节 】的赏析。
辑评
宋·朱熹《孟子集注》:“此章言人品之不同,略有四等。容悦佞臣不足言,安社稷则忠矣,然犹一国之士也;天民则非一国之士矣,然犹有意于为也;大人无意无为,而德自足以化人。”
清·焦循《孟子正义》:“大人正己而物正,与孔子‘修己以安百姓’同意。四等人由卑至高,见圣贤论士之精微。”
现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孟子‘大人’概念是对孔子‘君子’理想的哲学升华,‘正己而物正’揭示出道德主体性的绝对价值,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重要源头。”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三卷 · 尽心上 · 第十九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