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说:“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种呢,我认为不值得去教诲就不教诲他,这对他也是一种教诲呀。”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法,我不屑于去教诲某人,这本身也是一种教诲。”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节 】的翻译。
注释
术:方法。
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
术:方法、途径。
不屑:不值得,含有轻视、拒绝之意。
是亦:这也就是。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节 】的注释。
评析
教育方法的辩证观
孟子打破“教必言传”的常规认知,提出“不教之教”的悖论式理念。这种看似消极的拒绝,实为激发学者自省自悟的“挫折教育法”。
儒家教育心理学的实践
“不屑教”针对的是怠惰自负之人,通过刻意冷淡引发其羞耻感与危机感,暗合《学记》“收其威”的惩戒原则,与孔子“不愤不启”形成互补。
主体性的双向建构
教师通过“不屑”划定道德底线,学者因被拒而反思自身缺陷,这一互动过程强化了教育的选择性特征——教育只对愿意自我完善者生效。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节 】的评析。
赏析
本章论不教之教。弟子求教,而孟子不屑于教诲,这对弟子的刺激必然很大,很可能激发弟子发奋努力。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
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这是教育心理学的实际运用。
主帅调兵遣将,有所谓激将法,亦与不教之教相似。
“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之,所谓不屑之教诲也。其人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则是亦我教诲之也。”
语言的反讽张力
以否定词“不屑”实现肯定意义“教诲”,在逻辑悖论中展现儒家“中庸”的智慧:极端手段服务于中庸之道。
教育伦理的边界探索
孟子将教师的情感态度(不屑)纳入教育方法论,揭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人格交锋。这种“冷教育”对当代过度呵护的教育模式具有警示意义。
先秦儒家的实践理性
与老庄“行不言之教”的超然不同,孟子的“不教之教”仍带有强烈的介入性,体现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节 】的赏析。
辑评
朱熹《孟子集注》:
“不屑之教,所以激其耻心而使之悔悟,亦教之一术。如严父之呵斥,非绝之也,正所以成之也。”
焦循《孟子正义》:
“教术有正面启发,亦有反面警醒。孟子此说,实开后世‘棒喝’教学之先声。”
现代教育家徐复观:
“孟子‘不屑教’揭示教育的选择性本质——真正的教育只对能‘自反’者有效,此说对量产化教育有批判价值。”
对教育异化的反思
当代教育往往追求“有教无类”的覆盖度,孟子却强调教育需要资格准入(主观意愿与基本品德),这对纠正教育功利化具有启发意义。
德育方法的创新
“不屑教”实为一种道德冷处理,适用于网络时代过度追求“共情”的教育场景,为矫正极端个人主义提供古典智慧。
教师权威的辩证看待
孟子重新定义教师权威——非知识垄断者,而是道德评判者。这种权威来自人格感召力,而非制度赋权。
以上为【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