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那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那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向上追论古代的人物。
吟咏他们的诗歌,研读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时代。
这就是和历史上优秀人物交朋友。
”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八节 】的翻译。
注释
颂:通“诵”,诵读。
1. 万章:孟子弟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2. 善士:有德之士,《论语·述而》"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
3. 尚论:向上追论,《说文》"尚,曾也"
4. 颂诗:诵诗,《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5. 读其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6. 知其人:《论语·尧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7. 论其世:《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八节 】的注释。
评析
此章通过层递式论证构建儒家交友观的完整体系,在空间维度(乡-国-天下)与时间维度(今人-古人)的双重拓展中,最终升华出"知人论世"的经典方法论。孟子以"善士"为同心圆起点,由近及远推展交际范围,继而突破物理时空限制,将现实交友升华为与古人的精神对话。"颂诗读书"与"知人论世"的逻辑链条,既确立文本阐释的基本原则,又奠定中国传统学术的考据范式。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八节 】的评析。
赏析
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一个乡村的贤士就与那个乡的贤士交朋友,一国的贤士就与那一国的贤士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贤士交朋友。认为这么做还不够的,就又追论古代的贤士。我们吟咏他的诗歌,研读他的著作,不了解他这个人,怎么可以呢?所以要研究那个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
孟子“知人论世”的主张,就是把具体的人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去观察、理解,这后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
“言己之善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推而至于一国天下皆然,随其高下以为广狭也。”
“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夫能友天下之善士,其所友众矣,犹以为未足,又进而取于古人。是能进其取友之道,而非止为一世之士矣。”
本章在《孟子》全书中具有方法论意义,系统呈现儒家"对话传统"的深层结构。开篇三组"善士"的排比,暗合《大学》修齐治平的递进逻辑,将个体道德修养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中考察。"以友天下善士为未足"的转折,突破孔子"毋友不如己者"的现实交际原则,开创跨越时空的精神交往范式。尤为重要的是,"颂诗读书-知人-论世"的三段式表述,不仅确立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更构建起理解历史人物的立体框架。这种将文本、个体与社会语境紧密结合的阐释学思想,直接影响司马迁"究天人之际"的史家笔法,下启章学诚"六经皆史"的学术理念,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基石性命题。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八节 】的赏析。
辑评
1. 朱熹《孟子集注》:"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2. 焦循《孟子正义》:"古人各生一时,则其言各有所当。惟论其世,乃不执泥其言,亦不鄙弃其言,斯为能上友古人。"
3.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知人论世’语虽平实,直为后世史家悬一鹄的。"
4.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孟子此说,较之孔子‘言性与天道’,更见史学家之博雅精神。"
以上为【孟子 · 第十卷 · 万章下 · 第八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