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江边的松树楠木幽深茂密,满山风雨呼啸,如同巨龙吟啸。
岁月流逝,老树干上已生出菌菇,而树下幼小的枝条正欲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我虽已生白发,却仍未定下归隐山林的计划;身着青衫,或许尚存救济时世之心。
闭门潜心撰写诗文典籍达三千篇,而当今朝廷在侧席待贤之际,求才若渴,却少有人堪当此任。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进行唱和作诗。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千之侄:苏辙之侄,具体身份不详,或为苏氏族中晚辈。
4. 松楠:松树与楠木,皆常绿乔木,象征坚贞与长寿。
5. 龙吟:形容风过树林之声如龙吼,气势雄浑。
6. 老干:老树的主干,喻长辈或年长者。
7. 孙枝:从主干分出的新枝,喻子孙后辈。
8. 白发:指年老。
9. 青衫:宋代低级官员或士人所穿服饰,此处指未居高位的士人身份。
10. 仄席:侧席,古人席地而坐,偏坐以示敬贤,引申为朝廷求贤若渴。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的注释。
评析
本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所作《送千之侄》的唱和之作,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诗中以深山松楠起兴,既描绘自然景象之雄浑,又暗喻家族传承与人才辈出。通过“老干生菌”与“孙枝出林”的对比,表达对后辈成长的欣慰与期许,同时反观自身年华老去、仕途未竟的感慨。后两联转入自我剖白:虽有济世之志,却未得其位,只能闭门著述。末句感叹当世乏才,暗含对时局的忧虑与自身价值的肯定。全诗情感沉郁,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复杂的心境与高洁的情操。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写景寓情,后四句抒怀言志。首联以“江上松楠”开篇,营造出苍茫深邃的山林意境,“风雨作龙吟”不仅写声势,更赋予自然以灵性与象征意味。颔联“老干生菌”与“孙枝出林”形成强烈对比,既有生命衰败之叹,更有后继有人之喜,暗合家族传承与人才更替的主题。颈联转写自身处境,“白发”与“青衫”并置,凸显理想未酬的矛盾心理。“未成归隐计”透露出对仕途的留恋,“傥有济时心”则表明未忘天下之责。尾联“闭门试草三千牍”展现诗人勤于著述的精神追求,“仄席求人少似今”则语带讽刺,慨叹时无英才,亦隐含自许之意。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是苏轼晚年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托兴深远,松楠之喻,兼及家国与人才,非徒咏物也。”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老干生菌’‘孙枝出林’,语浅意深,可谓善比。后四句自摅怀抱,感慨苍凉。”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元祐以后,公屡经迁谪,志气未衰,故有‘青衫济时’之语,然‘闭门试草’,亦见其不得已也。”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诗以树木之荣枯喻人才之代谢,而自伤老大,欲有所为而不得,语极沉痛。”
以上为【次韵子由送千之侄】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