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翻译
孟子答道:“用木棍打死人跟用刀杀死人,(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问:)“用刀子杀死人跟用苛政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膘肥体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事,却避免不了(这种如同)率领野兽来吃人的结局,这又怎能算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过:‘最初制作出陪葬用的土偶、木俑的人,应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土偶、木俑做得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以,那让老百姓饥饿而死的人(父母官),该如何对待呢?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四节 】的翻译。
注释
愿安:乐意。
梃(tǐng):木棍。刃:刀。
率:放任。
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且:尚且。恶:讨厌,憎恨。
恶(wū):古同“乌”,疑问副词,何。
俑(yǒ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始作俑者:指最初来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梃:木棍,《说文解字》“梃,一枚也”
饿莩:饿死的人,《礼记·曲礼下》“莩,死人也”
率兽食人:朱熹《集注》“率兽食人,谓虐政害民”
俑:殉葬木偶,《礼记·檀弓下》“谓为俑者不仁”
象人:模仿人形,《淮南子·说林训》“象人百万,不可谓强”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四节 】的注释。
评析
此章通过层层递进的比喻,揭示苛政猛于暴力的本质。孟子以“梃与刃”的物理暴力类比“刃与政”的制度暴力,构建“暴力三级跳”的论证框架。继而用“庖有肥肉”与“野有饿莩”的强烈对比,直指统治者的道德虚伪。最终引用孔子“始作俑者”的典故,将批判锋芒指向制度性暴力的始作俑者,完成对仁政理念的哲学奠基。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四节 】的评析。
赏析
孟子认为,执政者自己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众却在挨饿受冻,是极大的犯罪。孟子通过同类比,反相比较,得出之所以会出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是因为像梁惠王一样的统治者不作为,不施善政。
此章在论辩艺术上呈现三重进阶:首层以“梃/刃”的具象对比切入,使梁惠王在常识层面认同;中层转入“刃/政”的抽象类比,完成从具体暴力到制度暴力的认知飞跃;第三层通过“肥肉/饿莩”的意象叠加,激发统治者的道德羞耻感。最精彩处在于“始作俑者”典故的运用——孟子将孔子反对人殉的原始语境,创造性转化为反对任何形式虐政的普遍原则,通过“象人而用”到“使民饥死”的逻辑延伸,使仁政思想获得坚不可摧的伦理基础。这种将逻辑思辨、情感动员与历史权威融为一体的论说方式,堪称先秦辩术的典范。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四节 】的赏析。
辑评
赵岐《孟子章句》:“孟子切喻烹厩食人,王政一也,皆有恤民之心。”
朱熹《孟子集注》:“夫子恶俑而孟子引之,以明仁政之当行,苛政之当去,其意深矣。”
焦循《孟子正义》:“梃刃之喻,所以深著暴政之害。率兽食人,尤深刻痛切之辞。”
康有为《孟子微》:“此章实孔门仁政真传,攻破专制铁幕之雷霆也。”
杨伯峻《孟子译注》:“这是孟子书中批判统治集团最尖锐的章节之一,至今读之犹觉虎虎有生气。”
以上为【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四节 】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