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六年正月二十日,我再次走出东门,仍旧用前次诗的韵脚作此诗:
群山环绕交错,水流直逼门前,我身处淮南最偏僻的村落。
五亩田地逐渐成为我终老此地的计划,朝廷也已重新清除旧日的痕迹。
岂止是沙鸥与我相熟惯见,连常来垂钓的石块都因坐得久了而变得温暖。
我今日与东风约定,让那梅花幽隐的芬芳,先一步回到玉梅的灵魂之中。
以上为【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东门,仍用前韵】的翻译。
注释
1. 六年:指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贬居黄州的第六年。
2. 复出东门:再次从黄州城东门外出,暗示诗人常有出游习惯,亦有寻求心灵释放之意。
3. 仍用前韵:沿用此前所作诗的韵脚,体现诗人对此情境的反复吟咏与情感延续。
4. 乱山环合:群山交错围绕,形容地处偏僻。
5. 水侵门:水流逼近屋门,极言地势低洼或近水而居。
6. 淮南尽处村:指黄州位于当时淮南地区最南端,偏僻荒远。
7. 五亩:古代一户农户的标准耕地面积,此处泛指少量田地,象征归隐务农的生活。
8. 终老计:打算在此地终老一生,反映诗人渐生退意。
9. 九重:指朝廷,帝王居所深邃,故称“九重宫阙”。
10. 旧巢痕:比喻昔日的政治地位或仕途经历,如今已被清除。
以上为【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东门,仍用前韵】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所作,题为《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东门,仍用前韵》,延续了此前同题诗的韵脚,表现出诗人对贬谪生活的适应与内心情感的沉淀。诗中既有地理环境的写实描绘,又有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对归隐生活的心理认同。通过“乱山环合”“水侵门”等意象勾勒出偏远孤寂的居所环境;“九重新扫旧巢痕”暗喻政治风波已过,旧事被清算或遗忘,自己却已无意重返仕途。后两句由物及情,借沙鸥、钓石写出人与自然的亲近,末句以“暗香先返玉梅魂”寄寓希望与精神复苏,语意含蓄而深远。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清幽,情感内敛而厚重,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安时处顺、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东门,仍用前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写景,以“乱山环合”与“水侵门”勾画出诗人居所的封闭与孤绝,既是实写黄州地理,也隐喻其政治处境之孤立。颔联转入抒怀,“五亩渐成终老计”道出诗人由被动贬谪转向主动接受归隐的心理转变;“九重新扫旧巢痕”则冷峻揭示朝廷早已将往事翻篇,自己不再是政坛关注之人,语带苍凉。颈联笔锋转暖,描写日常生活中与沙鸥为伴、常坐钓石的细节,展现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心境。“熟”字写出人鸟相安,“温”字更以触觉写情,极富感染力。尾联尤为精妙,“长与东风约今日”拟人化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期盼,而“暗香先返玉梅魂”则化用梅花冬去春回的自然规律,寄托精神复苏与高洁品格的回归,诗意缥缈而深远。整首诗从外景到内心,从现实到理想,层层递进,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以上为【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东门,仍用前韵】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二十三:“语极平淡,意味自深。‘来多钓石温’五字,非亲历者不知其妙。”
2.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九重新扫旧巢痕’,语含忠愤而不露,得风人之旨。”
3.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东坡在黄州诸作,此等语最见其心迹之变。由忧愤而趋于静定,故能于寻常景物中写出至情。”
4. 纪昀评此诗:“前四句说身世,后四句说胸襟,层次井然。结语尤有寄托,非徒写景也。”
5.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格调沉郁而气脉流畅,于羁旅困顿中见旷达之怀,真坡公得意之作。”
以上为【六年正月二十日,復出东门,仍用前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