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日日夜夜,故乡与青山越来越遥远,秋风又在这时节吹起。
过去只听说胡地的马儿思归南方,如今却亲耳听到楚地猿猴的悲鸣。
思念离别之苦,朝朝暮暮难耐;渴望归乡之心,只觉岁月流逝太慢。
虽胸怀建功立业的壮志从未停息,却常常忧惧年华老去,青丝变白发。
以上为【初发道中寄远】的翻译。
注释
1.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开元名相,后遭李林甫排挤罢相,此诗或作于贬谪或外任途中。
2. 初发道中:刚启程于旅途之中。“发”指出发。
3. 寄远:寄给远方亲人或友人。
4. 胡马思:典出《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喻思乡之情。
5. 楚猿悲:《水经注·江水》载:“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后以“猿啼”寓羁旅之悲。
6. 朝昏苦:从早到晚备受思念之苦。
7. 怀归岁月迟:因急切思归,反觉时光行进缓慢,心理时间与客观时间形成张力。
8. 壮图:宏伟的志向,指辅国安邦的政治抱负。
9. 空不息:虽不懈追求,却可能徒劳无果,“空”字暗含无奈。
10. 发如丝:头发变白如丝,喻年老。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即同此意。
以上为【初发道中寄远】的注释。
评析
张九龄《初发道中寄远》是一首典型的宦游思乡诗,作于其赴任途中。全诗以“秋风”为引,层层递进抒写羁旅之愁与功名之虑。首联点明时空——远离家乡、正值秋令,奠定萧瑟基调;颔联借“胡马思”“楚猿悲”两个典故,由闻见触发乡思,情感由间接转为切身;颈联直诉“念别”“怀归”之煎熬,时间感知因愁而扭曲;尾联转折:虽壮志未已,却恐年华老去,将个人抱负与生命焦虑交织,体现盛唐士人“仕”与“隐”、“功名”与“亲情”的深层矛盾。语言质朴深婉,情感真挚沉郁,无雕琢之痕而有动人之力,彰显张九龄作为开元贤相的人文情怀。
以上为【初发道中寄远】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首联“日夜乡山远”以空间之遥与时间之续叠加,强化疏离感;“秋风复此时”点明节令,亦暗示年复一年的漂泊。颔联巧妙化用两个经典意象:“旧闻”是间接经验,“今听”是切身体验,由书本到现实,乡愁骤然真切。颈联直抒胸臆,“苦”与“迟”二字精准传达心理煎熬——离别之痛无时不在,归期之望遥遥无期。尾联尤为深刻:诗人并未放弃“壮图”,却因“恐发如丝”而生紧迫与焦虑,这种“志在千里”与“人生易老”的冲突,使诗歌超越一般思乡之作,具有盛唐士人特有的生命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全诗语言平实,无华丽辞藻,却因情感真挚、逻辑严密而感人至深,体现了张九龄“温柔敦厚而不失骨鲠”的诗风。
以上为【初发道中寄远】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曲江集》卷三,为张九龄外放荆州长史期间所作(约开元二十五年后)。
2. 《全唐诗》卷四十八收录此诗,题为《初发道中寄远》,文字无异文。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曰:“子寿诗温厚和平,此作兼有沉郁之致。”
4. 近人闻一多《唐诗大系》称张九龄“开盛唐山水田园派先声,而此诗纯是情语,尤见性情”。
5. 当代学者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指出:“此诗反映张九龄罢相后仍心系国事,而身陷孤寂的复杂心境。”
6. 《张九龄集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56页收录此诗,并考订其作于赴荆州途中。
7.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论及张九龄时称:“其诗善以平易语写深沉情,《初发道中》即典型。”
8.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收录此诗,评曰:“尾联壮志与忧老并存,见盛唐士人精神之两面。”
9. 钱钟书《谈艺录》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张曲江诗如老农话桑麻,质朴中有至情。”
10.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卷评曰:“张九龄将儒家伦理情感融入山水行役,此诗即其代表。”
以上为【初发道中寄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