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曲江的山水名胜我听闻已久,
唯恐不知其名,探访起来倍感困难。
所以想预先借一本记载地方风物的图经带入境内,
每遇到一处佳景胜地,便可随时打开图谱对照观看。
以上为【将至】的翻译。
注释
将至:指即将到达韶州。
韶州:唐代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
张端公使君:“端公”是唐代对侍御史的尊称,“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此指时任韶州刺史的张姓友人。
图经:附有地图的地方志书,是古代记载一地地理、山川、物产、名胜等的典籍。
曲江:唐代县名,是韶州的治所,此处代指韶州。
以上为【将至】的注释。
评析
主题:此诗以“借图经”这一新颖独特的举动,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访的韶州(今广东韶关)山水久已向往的渴慕之情,以及唯恐错过任何一处名胜的谨慎与期待。
手法:
侧面烘托:不直接描写山水如何秀丽,而是通过“闻来久”、“访倍难”、“愿借”、“便开看”等一系列心理和行动描写,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曲江山水的巨大吸引力和魅力。
细节传神:“愿借”与“便开看”这两个细节,将一位文化官员兼文人学者在旅行前认真做“功课”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亲切可爱。
结构:采用因果递进式结构。首句写向往之因,次句写担忧之果;后两句则是对前句担忧提出的解决方案,顺理成章,逻辑清晰。
以上为【将至】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虽仅四句,却情趣盎然,耐人寻味。
情感真挚:诗人对未知之地抱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访热情,这种情感超越了普通游客的走马观花,体现了一位学者型诗人的严谨与深情。
构思巧妙:全诗围绕“借图经”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将一种普通的行前准备,升华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文化行为。它不仅是实用性的,更是精神上的一种预习和神游。
时代背景:此诗约作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途中。在遭受政治打击、远谪南荒的背景下,诗中却流露出对陌生地域的积极探寻之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韩愈坚韧豁达的个性。
以上为【将至】的赏析。
辑评
宋代·黄震《黄氏日钞》:
“《将至韶州》诗,有‘愿借图经将入界’之句,其好奇嗜学,至老不衰如此。”
(评点:黄震精准地抓住了韩愈“好奇嗜学”的核心性格,认为此诗是其一生好学精神的缩影。)
清代·朱彝尊《批韩诗》:
“真率意道,便佳。‘每逢佳处便开看’,正是宦游人情状。”
(评点:朱彝尊盛赞其语言真率自然,认为后句生动地写出了所有宦游之士的普遍心理,引起了广泛共鸣。)
近代·程学恂《韩诗臆说》:
“此诗虽短,而一段向往之诚、趱程之急,俱在言外。”
以上为【将至】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