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接连三日,柴门都被大雪拥堵,无法打开,石阶与庭院一般平齐,满是白皑皑的积雪。
今天早晨,我特意在如美玉般的雪地上踏出足迹,只因为有你那如从凤凰池畔寄来的华美诗章。
以上为【酬王二十舍人】的翻译。
注释
酬:以诗词应答。
王二十舍人:指王涯,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二十。舍人,官名,即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
三日:虚指数日,形容雪下得时间久,积雪厚。
柴门:用柴木做的门,形容寓所简陋。
拥不开:形容积雪深厚,将门堵塞。
白皑皑:形容雪洁白一片。
蹋:同“踏”。
琼瑶:美玉,这里比喻晶莹洁白的雪。
迹:足迹。
诗从凤沼来:指王舍人从宫中寄诗给自己。凤沼,即凤凰池,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故称中书省为“凤凰池”。
以上为【酬王二十舍人】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韩愈为酬谢友人王二十舍人(指王涯,时任中书舍人)在雪天寄诗给自己而作。诗歌构思巧妙,通过描绘雪景和自身行为,将对友人的感激与赞誉表达得含蓄而高雅。
借景抒情,构思新颖:诗的前两句极力渲染雪之大、积雪之厚,营造出一个寂静、孤清的银装世界。这既是对王舍人来诗中所描绘雪景的呼应,也暗含了自己此前门庭冷落、寂寥无闻的心境。后两句笔锋一转,写自己踏雪出户,原因竟是“为有诗从凤沼来”。将友人的赠诗比作能打破沉寂、引人出户的盛事,构思极为巧妙,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
比喻精当,赞誉含蓄:诗中运用了两个精妙的比喻。一是将积雪喻为“琼瑶”(美玉),既写出了雪的洁白与珍贵,也为后文“踏迹”这一带有仪式感的行为提供了美好的背景。二是将王舍人的诗作暗喻为从“凤沼”(中书省别称,指朝廷枢要)而来的“琼瑶”,既切合王舍人的身份,又高度赞扬了其诗作的珍贵与高华。不直接夸诗好,而说因其到来,连美玉般的雪地都值得去踏破,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对比鲜明,情感突转:前两句的“静”(柴门拥不开)与后两句的“动”(踏作琼瑶迹)形成鲜明对比。促使这一转变发生的,正是友人的诗篇。通过这一动静对比,将收到来信时那种按捺不住的兴奋、珍视与感激之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以上为【酬王二十舍人】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短章中的精品,充分体现了其“以文为诗”之外,亦能创作出含蓄蕴藉、风神隽永之作的能力。
首先,在于其情感的含蓄与浓烈。 全诗没有一句直接言谢,也没有一句直接赞美对方的诗如何好。然而,通过“三日柴门拥不开”的孤寂与“今朝蹋作琼瑶迹”的欣喜所形成的巨大反差,将对友人书信的珍视、得友人之诗的兴奋以及对友人身份与才华的推崇,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手法,使得诗意更为醇厚。
其次,在于其炼字的精到。 一个“拥”字,将积雪拟人化,写出了雪阻塞门庭的厚重感与压迫感,极为传神。一个“蹋”字,则活画出诗人接到诗作后,迫不及待、兴致勃勃地踏入深雪中的动作与情态,内心的喜悦与冲动跃然纸上。
最后,在于其境界的提升。 诗人将日常的通信和酬唱,提升到了一个风雅脱俗的境界。洁白的雪地与华美的诗章(琼瑶)、友人的高贵身份(凤沼)相互辉映,使得这次寻常的文学交往,充满了高雅的情趣和精神的共鸣。
以上为【酬王二十舍人】的赏析。
辑评
关于此诗,后世评家多赏其风致与巧思。
宋代学者 朱熹《韩文考异》中虽未直接点评此诗,但在论及韩愈绝句时曾说:“韩公绝句,有平易而近古者,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木知春不久归’等篇,皆自有余趣。” 此评用以观照《酬王二十舍人》之平易而精巧、余趣盎然的特点,颇为恰切。
清代学者 黄叔灿《唐诗笺注》中评此诗:“‘三日柴门’二语,写雪景如画。‘今朝’转落,为有诗来,遂不觉踏雪而迎,欣喜之意,跃然言外。” 此评精准地揭示了诗歌由静到动的转折及其所蕴含的欣喜之情。
近代文学家 刘永济在《唐人绝句精华》中点评道:“此诗首二句极写雪大,门不能开,阶庭平满。后二句言所以踏雪出户者,为有王舍人之诗来自凤沼也。可见诗人虽在野,而终不能忘情于朝右闻人,其欣喜为何如耶!” 此评更进一步,点出了韩愈作为在野之士,对来自朝廷中枢的友人之音的格外珍视,揭示了其潜在的政治情怀。
以上为【酬王二十舍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