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种植柏树等待长成,柏树成材时人已衰老。
不如种植丛生的彗草,春天播种秋季便可刈获。
阴阳化育不择物类,美恶皆可随意创造。
柏树生长何苦如此艰难,似乎也耗费上天机巧。
天工精巧能有多少,岂肯尽为你消耗。
请看那藜与藿野菜,生机总是蓬勃茂盛。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弟,《宋史·苏辙传》"辙与兄轼进退出处无不相同"
2. 丛彗:丛生扫帚草,《礼记·曲礼"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
3. 阴阳:古人谓天地化育之力,《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4. 天巧:自然工巧,韩愈《答孟郊"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
5. 藜与藿:藜菜与豆叶,《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种柏待成"的生命悖论起兴,通过"柏-彗"的生长周期对比,揭示自然法则与人生期待的深刻矛盾。苏轼巧妙运用"阴阳不择物"的易理观照,在陶渊明"桑麻日已长"的田园诗意外,别创宇宙秩序的理性思考。尾句"藜藿生意"的野性礼赞,将老子"道法自然"的哲学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图示。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年间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是其和答苏辙《记园中草木》组诗的哲理结晶。首联以柏树成材的漫长时间尺度,暗合《庄子·逍遥游》"大椿八千岁为秋"的永恒意象,却以"人已老"的现实困境解构传统"树人"理想。颔联"春种秋倒"的彗草周期,既承《诗经·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的农事经验,更暗喻《周易》"损益盈虚"的变易之道。中段"阴阳不择物"六句展现苏轼融通儒道的宇宙观:既取《尚书·洪范》"五行"说的物质平等思想,又化用《道德经》"天地不仁"的超越视角,在柳宗元"天人不相预"的唯物论外,更添"费天巧"的拟人化幽默。尾联"藜藿生意"的野草意象,既是对《淮南子》"藜藿之生"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又以"草草"叠词呼应首联"老"字的时间焦虑,这种将园艺观察升华为存在思考的笔法,正是苏诗"出新意于法度"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赏析。
辑评
1. 黄庭坚《山谷题跋》:"东坡此诗,深得造化之理。'阴阳不择物'二语,可作《南华经》注脚。"
2.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触处洞达天机,而说来但觉风趣。'柏生何苦艰'五字,问得无理而有至理。"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公在黄州,躬耕东坡,故于种植之理体会特深。末联'藜藿生意',正是'年来转觉此生浮'的注脚。"
4.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以诙谐写至理,宋诗之本色。'天工巧有几'二句,较昌黎《秋怀》'运行无穷期'更见主观能动。"
以上为【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