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风度翩翩的王导、谢安可称得上古仙式的游山人,一旦离开人间名山空闻一晃就是五百春。
华美道观留有汉时得道者的塑像,桃源仙境里可惜不闻秦人的音讯。
夜晚困惫一下子倒在香气缭绕的帐边熟睡.恍惚中梦游高山峻岭感到寒气逼人。
夜半梦中突然被无量院的老僧唤醒,只见云峰缺口涌出清冷如冰的圆月一轮。
版本二:
风流如王谢般的古人与仙真,一去之后空山已过了五百年。
玉室金堂中还留有汉代修道之士的遗迹,桃花流水间却再也找不到避世的秦人踪影。
我困倦地睡在香烟缭绕的帐中,梦中环绕千山万岩,寒气逼人。
夜半时老僧唤醒客人起身,只见云峰裂开之处,一轮明月如冰盘般缓缓升起。
以上为【宿九仙山】的翻译。
注释
九仙山:在杭州西面,山上有无量院。诗人于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相传是东晋葛洪、许迈等炼丹成仙之处。
风流王谢:指东晋的开国元勋王导和孝武帝时的“风流宰相”谢安。
一去:指王导、谢安离开人世。
五百春:即五百年,举其成数而言。
玉室金堂:指华美的佛寺。
馀汉士:指寺院内保存有汉末在此炼丹得道之人的泥塑偶像。
“桃花流水失秦人”句:陶渊明《桃花源记》写武陵人寻访到桃花源,里边的居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秦人,指桃花源里的居民,这里代指王导、谢安等“九仙”,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
香凝帐:指床帐周围有香气缭绕。
岩:高峻的山。
客:诗人自指,因其作客无量院,故称。
云峰:高耸入云的山峰。
冰轮:月亮。
1. 九仙山:山名,具体位置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浙江或福建境内,相传为仙人修炼之所。
2. 风流王谢:指东晋时期王导、谢安等世家名士,风度翩翩,才华出众,常被后人视为风流雅士的代表。
3. 古仙真:古代得道成仙的真人,此处泛指隐居修道的高人。
4. 一去空山五百春:谓仙人离去后,山中已空寂五百年,极言时间久远。
5. 玉室金堂:道教中形容仙人居所的华美建筑,亦指道观或修炼之地。
6. 余汉士:残留的汉代修道之士,暗示山中仍有修道者传承古风。
7. 桃花流水失秦人: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秦人避乱入桃源之事,言桃源已不可寻,喻理想世界难再。
8. 香凝帐:香气浓郁,缭绕于帐中,形容环境幽静芬芳。
9. 梦绕千岩冷逼身:梦中游历群山,寒气袭人,既写山中气候,也寓心境之清冷孤寂。
10. 冰轮:比喻明月,因其清冷皎洁如冰制之轮,常见于宋诗中。
以上为【宿九仙山】的注释。
评析
这首七言律诗首二句叙九仙本身,而以王导、谢安为代表。三四句叙寻访九仙遗迹,就九仙本事及九仙山风物点化,对仗工稳。后四句作者满怀深情地写出自己在九仙山的住宿生活,并热情颂赞九仙山的自然奇观。全诗清新自然,生动形象。
苏轼此诗《宿九仙山》借宿山寺之景,抒写人生感慨与超然心境。诗中融合历史典故、神仙传说与现实体验,通过“王谢”“秦人”“汉士”等意象,展现对往昔高士隐逸生活的追慕,同时以“梦绕千岩”“冰轮涌出”的清冷意境,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高与哲思。全诗结构严谨,由古及今,由梦入实,情景交融,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为【宿九仙山】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宿”为线索,将历史、传说与当下体验融为一体。首联从时空切入,以“风流王谢”与“古仙真”并提,赋予九仙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五百春”则拉开悠远的历史帷幕,营造苍茫之感。颔联巧用典故,“玉室金堂”与“桃花流水”形成对照,一存一失之间,透露出对道统尚存而理想社会已逝的怅惘。颈联转入诗人自身状态,“困眠”显疲惫,“梦绕千岩”则精神飞扬,冷气逼身既是实感,也是内心孤高清绝的象征。尾联尤为精彩:夜半老僧唤起,视角由内转外,云峰缺处“涌”出冰轮,动词“涌”极具张力,将月出之壮美与禅意之顿悟结合,令人顿生超脱尘世之感。全诗由怀古而入梦,由梦而觉,最终在自然奇景中获得精神升华,充分展现苏轼“外儒内道”的审美情趣与旷达胸襟。
以上为【宿九仙山】的赏析。
辑评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后四句磊砢妥帖,便入钱刘集中,亦称警策。”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峻幽邃,梦觉之际,天人合一,非胸中有丘壑者不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涌’字奇绝,月非升非出,乃自云隙中涌出,如活物然。”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困眠’‘梦绕’二句,写旅邸清寒,神游物外,得静中之趣。”
4. 《御选唐宋诗醇》评:“通体高华,结语尤有逸响。冰轮之喻,洗尽凡近。”
5. 赵翼《瓯北诗话》:“东坡七律,以气格为主,不规规于对偶工拙。如此诗‘玉室’‘桃花’一联,虽用事而不滞,自然浑成。”
以上为【宿九仙山】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