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学子研习古籍,终究难以凭浅薄短见有所得。
要汲取深井之水,欣喜于有所获;但执持井绳,必须用那长长的绳索。
远溯千载之源流,细细抽绎万般思绪。
起初如泉眼被隔,难以通达;忽然间却似井中水花浮起,豁然开朗。
心意所至,言语尚未出口已然通达;文辞涌出,自然流淌于笔端。
这正如韩昌黎(韩愈)《感秋》中的诗句——其精妙之处,正是通过极致的冥思苦索而抵达圣境。
以上为【拟汲古得修绠诗】的翻译。
注释
1. 拟汲古得修绠诗:仿效古人以“汲古需长绠”为题作诗;“修绠”即长绳,典出《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
2. 学子研终古:学子研读自古以来的经典;“终古”指自古至今。
3. 短浅:指学识浅薄、目光短近。
4. 汲深欣得得:汲取深井之水而欣喜有得;“得得”为叠词,表喜悦或切实有所获。
5. 操绠要修修:执持井绳必须用长长的绳子;“修修”形容绳之长,亦暗喻治学功夫之持久。
6. 长缫(sāo)思万周:如抽丝般绵延不绝地思考;“缫”本指抽茧丝,此处喻思维细密连贯。
7. 泉眼隔:比喻思路初时受阻,如泉源被隔断。
8. 井花浮:井水澄清时水面浮起的微小泡沫,古人称“井华(花)水”,此处喻灵感突然涌现。
9. 昌黎感秋句:指韩愈《感秋》诗,原诗已佚,但宋代文献多引其“冥搜”之语,赞其苦思精研。
10. 圣处极冥搜:达到圣贤境界,靠的是极致的深思穷索;“冥搜”即深入探求。
以上为【拟汲古得修绠诗】的注释。
评析
杨万里《拟汲古得修绠诗》是一首以“汲古”为喻、论治学与创作之道的哲理诗。诗题化用《荀子·荣辱》“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强调治学须有深厚积累。全诗前四句紧扣“绠”(井绳)与“汲深”之喻,指出学问需长远功夫;中四句写研思过程:由“隔”到“浮”,由滞涩到贯通,生动呈现顿悟之境;末两句引韩愈《感秋》为例,说明伟大作品源于“极冥搜”的苦心经营。此诗语言平易而意理精深,既体现杨万里作为“诚斋体”诗人对思维灵动性的追求,又展现其对学术严谨性的尊重,是宋诗“以理趣入诗”的典范。
以上为【拟汲古得修绠诗】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汲井”贯穿全篇,构建完整隐喻系统:古籍如深井,学问如井水,学者如汲者,而“修绠”则是长期积累的学力与方法。首联直陈治学之难,次联点题,强调“修绠”之必要。颈联“远酌源千载,长缫思万周”时空双拓,展现学术视野之宏阔与思维之缜密。最精彩在“初如泉眼隔,忽若井花浮”——以日常经验写思维顿悟,滞涩与通透对比强烈,极具画面感与哲理意味。尾联引韩愈为证,将个人体验升华为普遍创作规律。全诗无一句空谈,皆由具象生发抽象,语言简净而逻辑严密,既承宋诗重理之风,又不失诚斋体的鲜活感,体现了杨万里“活法”诗学中“思”与“悟”的统一。
以上为【拟汲古得修绠诗】的赏析。
辑评
1. 此诗见于《诚斋集》卷三十二,题为《拟汲古得修绠诗》,属杨万里论诗治学之作。
2. 《全宋诗》第42册收录此诗,文字与《诚斋集》一致,无异文。
3.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杨万里“于诗文讲求甚精”,此类诗可为佐证。
4. 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诚斋集》:“虽风格未高,而心思镵刻,往往独辟蹊径。”与此诗理趣相符。
5. 近人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选此诗,但指出杨万里“好以俗语常谈入诗,而能翻出新意”。
6. 当代学者周汝昌《杨万里选集》评此诗:“以汲井喻治学,浅语深致,诚斋本色。”
7.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五引杨万里论诗语,强调“活法”与“冥搜”并重,与此诗意合。
8. 无宋元时期对此诗的直接评论文献传世。
9. 此诗未被《宋诗纪事》《南宋群贤小集》等选本特别评述。
10. 现存历代诗话及文集笔记中,未见对此诗的古代权威辑评,故无直接引录。
以上为【拟汲古得修绠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