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鲁地的酒色如琥珀,汶水的鱼长着紫色的锦鳞。
这位山东的豪爽小吏颇有俊逸之气,手中提着这美酒与鲜鱼来赠予我这远行之人。
我俩意气相投,互相注目;这一斗酒、两条鱼,正足以表达他真挚的情意。
那双鱼在盘中腮颊开合,鳍鬃张动,噼啪跳跃,仿佛就要从银盘上飞走一般。
呼唤童儿拂净几案,挥起雪亮的快刀;鱼肉的红肌如花飘落,又似白雪纷飞。
为您动筷,我这一餐吃得十分饱足;带着醉意,踏上金鞍,上马而归。
以上为【詶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的翻译。
注释
詶:同“酬”,答谢。
中都:唐县名,在今山东汶上县。
小吏:低级官员。
逆旅:旅店,客舍。
鲁酒:春秋时鲁国所酿的酒,后泛指美酒。
汶鱼:汶水所产的鱼。汶水,在今山东省。
紫锦鳞:带有紫色斑纹的鱼鳞。
山东豪吏:指这位中都小吏。山东,崤山以东。
远人:远行之人,李白自指。
情素:真情本心。素,通“愫”。
呀呷:鱼口开合的样子。
鳍鬣:鱼的背鳍和胸鳍。
蹳刺: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或挣扎的声音。
霜刃:明亮锋利的刀。
红肌花落白雪霏:形容切开的鱼肉,红色的肌肉如花飘落,白色的部分如雪纷飞。
醉著:醉后骑乘。著,通“着”。
以上为【詶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李白在旅途客舍中,为答谢一位中都小吏赠送酒鱼而作。诗歌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飞扬的激情,将一次普通的友人馈赠,描绘成了一场充满豪侠之气的快意盛宴。
起笔状物,色泽鲜明:开篇即从“酒”与“鱼”落笔,以“若琥珀”形容酒色,以“紫锦鳞”描绘鱼身,色泽瑰丽,瞬间抓住了读者的视觉,也暗示了赠礼之珍贵与来客之情意。
人物相映,意气相倾:三、四句由物及人,“山东豪吏有俊气”,点出来客虽地位不高,但气度不凡。一个“豪”字,一个“俊”字,奠定了全诗豪迈洒脱的基调。“意气相倾两相顾”一句,将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感写得淋漓尽致。
赋笔夸张,神来之笔: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对鱼的描写。“双鳃呀呷鳍鬣张,蹳刺银盘欲飞去”,诗人以其天才的想象力,赋予盘中死鱼以强烈的生命动感,仿佛它们即将复活腾空而去。这种极度的夸张,不仅写出了鱼的新鲜,更使整个场景充满了奇幻的张力与勃勃生机,是典型的李白式笔法。
以上为【詶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七言古诗中短小精悍的杰作,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于其瞬间戏剧性的捕捉。 诗人截取了旅途中一个极富生活气息的片段——友人携酒鱼来访,宾主尽欢。然而,李白却将这个平凡的瞬间,通过他天才的想象与笔触,升华为一个极具戏剧张力、充满动感的舞台。盘中鱼的“欲飞去”,挥刀时的“花落雪霏”,都让这个瞬间光彩夺目,永驻人心。
其次,在于其语言的速度感与力量感。 全诗节奏明快,一气呵成。从赠物、相顾,到看鱼、挥刀、饱餐、上马,动作连贯,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尤其是“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两句,将备餐的过程写得如同一场精彩的表演,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最后,在于其蕴含的盛唐精神与侠义之风。 诗中洋溢着一种不受拘束、慷慨豪迈的气概。无论是小吏的“俊气”与慷慨,还是李白的“下箸一餐饱”与“醉著金鞍上马归”,都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乐观自信、重视情谊、行动力强的精神风貌。这是一曲对真诚友情与快意人生的热情赞歌。
以上为【詶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的赏析。
辑评
关于李白此诗的艺术特色,后世评家多激赏其豪纵与奇想。
元代文学家 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此诗)赋也,……于此可见太白豪放之致,虽小诗亦然。” 此评点明了此诗的体裁(赋体)及其豪放的核心风格。
现代文学家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论及李白的诗歌:“李白的诗……每每有奇特的想象,如《酬中都小吏》中写鱼在盘中‘欲飞去’,使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 此评精准地指出了李白诗歌想象奇特、化平凡为神奇的艺术特点。
学者 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道:“李白善于捕捉和创造动态的美。……‘双鳃呀呷鳍鬣张,蹳刺银盘欲飞去’,将静止的盘中鱼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和力度,这正是李白生命力的外化。” 此评从美学角度深入剖析了李白动态描写的内在精神根源。
以上为【詶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