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美人在时,有鲜花满堂;美人去后,衹剩下这寂寞的空床。
床上卷起不睡的锦绣袭被,至今三年犹存昙香。
香气是经久不润了,而人竟也有去无回。
这黄叶飘髦更增添了多少相思?露水都已沾湿了门外的青苔。
以上为【长相思(其三)】的翻译。
注释
卷不寝:一作「更不卷」。
闻馀:一作「犹闻」。
落:一作「尽」。
湿:一作「点」。
卷不寝:古语“展则寝,卷则不寝”,反用《古诗十九首》“揽衣起徘徊”
三载:虚指数年,《诗经·采葛》“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黄叶落:化用柳恽《捣衣诗》“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白露湿青苔:暗合《淮南子》“青苔附露”,喻寂寞滋长
以上为【长相思(其三)】的注释。
评析
《长相思》是唐代诗人李太白的作品,共有三首。本诗是第三首。第三首诗以花和床为意象,赋予情感,抒写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这三首诗内容、形式、意境各有不同,都深刻地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写得情真意切,缠绵悱恻,读来催人泪下。其诗意隐然含蓄,具备一种蕴藉的风度。
此诗以时空延展手法深化相思主题。前四句通过“花满堂”与“花馀床”的盛衰对照,构建视觉层面的今昔反差;“绣被卷不寝”的行为细节与“三载闻馀香”的嗅觉奇迹,将物理真实升华为心理真实。后四句运用顶真修辞衔接“香”字,在“竟不灭”与“竟不来”的反复咏叹中形成情感张力,终以“黄叶落”“白露湿”的秋意意象,使个人相思获得宇宙节律的共鸣。
以上为【长相思(其三)】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一题为《赠远》,一题为《闺情》,而《全唐诗》卷二十五把它与前两首收在一起,题为《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
这首诗开头「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馀空床」两句诗,是写美人「在时」和「去后」心灵的巨大落差。美人在时,鸟语花香,满堂生辉;美人去后,花儿凋落,衹留下一张空空的床。这裏并不是说满堂真的有花儿盛开,而是因为有了美人的存在,心灵的花儿缤纷烂漫,姹紫嫣红。有美一人在我堂,满室生辉留馀香。因为屋子裏有美人的身影,有美人的言笑,有美人的步态,一切便鲜活起来,灵动起来,也便有了流动的气韵和色彩。衹因美人在侧,花是艳的,天是蓝的,风是柔的,雨是润的。而今,物是人非,衹有一张空闲着的床,再也不想去触碰。
诗人不言他物,衹选择一张空床,来突出美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是很具匠心的。看到床,他想到了什么呢?他大概想到曾经的床笫之欢,想到了美人的冰肌玉骨,想到了美人的温柔缠绵,想到了美人的娇羞软语吧。美人在怀时,他度过了多少个销魂的夜晚。良宵苦短,日高庸起,那相爱相守的一幕幕,而今,都化作了梦。美人在时,越是幸福快乐,她离去后就越是孤苦和思念。
美人离开后,床上的绣被也被卷了起来,三年后还能闻到美人的馀香。香气缭绕不绝,而美人还没有回来。多少相思,多少难眠之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实不是那香气真的还在,那是相思者思念至极的嗅觉错乱。被搁置了三年的空床,被卷起了三年的绣被,不可能会还留有香气。
花和床本是无情物,但一旦与自己喜欢的人有关,便涂抹上了感情色彩。所以,杜少陵纔会有「感时花溅泪」。《诗经·邶风·静女》中,那个年轻的男子等着心仪的女子,没有等着,抓耳挠腮之际,摆弄着女子送他的荑草,欣喜地吟唱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在他的眼裏,荑草美得出奇,但这并不是荑草真的很美,而是美人送给他的,饱含着爱意。
这首杂言诗的艺术突破体现在三重创造:时间维度上,将《古诗十九首》“三岁”的泛化表述具象为“三载闻香”的超现实体验,突破物理时间局限;空间维度上,从室内“花满堂”到庭院“湿青苔”的空间转移,暗示相思之情的无边蔓延;感官维度上,借“馀香”这一易被忽视的嗅觉记忆,打通了物质存在与精神执念的界限。李白以乐府体式承载齐梁宫词的绮丽,却通过“黄叶”“白露”的意象淬炼,在艳情中注入苍茫的宇宙意识,展现盛唐诗人对六朝诗风的创造性转化。
以上为【长相思(其三)】的赏析。
辑评
明·朱谏《李诗选注》:“此篇虽言闺情,然‘三载馀香’语奇意永,自是谪仙口吻,非六朝人所能道。”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香亦竟不灭’二句,顶真格中见辗转情深,与《长相思》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同一机杼。”
近代·詹锳《李白诗文系年》:“观‘黄叶落’‘白露湿’等语,当是秋日感怀之作,诗中‘三载’或指开元十八年入长安后羁留帝都之时。”
以上为【长相思(其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