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暮色中,草木青翠茂盛,景色正美啊!却苦于被催促归去的鞍马紧紧相催。
船儿驶过,把水面的浮荷压到了水底;片刻之后,船驶远了,荷叶却又重新浮了上来。
以上为【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的翻译。
注释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晚色:暮色。
归鞍:指代归去的车马。
沈水底:沉到水底。“沈”同“沉”。
须臾:片刻,一会儿。
以上为【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杨万里《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组诗的最后一首。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正佳哉”的赞叹与“苦被……紧紧催”的无奈形成强烈反差,精准地捕捉了游兴正浓时却不得不结束的普遍遗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后两句笔锋一转,抛开抒情,细致描摹了一个极富动感的微小景象:船压荷沉,船过荷浮。诗人通过这一“沈”一“浮”的瞬间,不仅生动地展现了荷的柔韧与生机,更在不动声色中融入了深刻的理趣——自然的活力与生命的韧性,并不会被外来的压力所永久改变。这片刻的观察,似乎暂时抵消了被迫早归的苦恼。
以上为【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充分体现了杨万里“诚斋体”的典型风格。
善于捕捉瞬间,富于生活情趣:诗人具有一颗敏锐的“童心”,能从寻常的游湖经历中,捕捉到“船压荷沉”这一转瞬即逝的细节。这个画面微小而生动,充满了动态的生活趣味,让人读来仿佛身临其境。
语言通俗自然,意蕴深长:全诗语言近乎口语,明白如话,如“正佳哉”、“紧紧催”、“却浮来”等,毫无雕琢之感。然而在这浅白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那被压入水底又顽强浮起的荷叶,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超越眼前烦恼的、关于自然与生命的微小启示。
结构巧妙,转折自如:诗的前两句写“情”(游兴被扰的懊恼),后两句写“景”(荷沉复浮的瞬间)。从抒情到写景的转折看似突兀,实则巧妙。诗人将注意力从自身的遗憾转移到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并从中获得了慰藉与理趣,这种情感上的自我调适与升华,正是其诗歌智慧的体现。
以上为【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的赏析。
辑评
(宋)方回《瀛奎律髓》评杨万里诗:“诚斋诗活泼刺底,人难及也。”点评:方回此评虽非专对此诗,但“活泼刺底”(意为活泼生动)四字,精准地概括了包括本诗在内的“诚斋体”最核心的艺术特色,即充满生机与灵动的趣味。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宋诗……至杨诚斋,而所谓‘活法’者乃益大著。……如《西湖归舟》之类,即景生情,目击道存,自是诚斋独至。”点评:陈衍将杨万里视为宋诗“活法”的集大成者。他所举的《西湖归舟》一类诗,正如此诗,具备“即景生情,目击道存”的特点——瞬间捕捉眼前景物,并从中领悟生活与自然的真谛,这正是杨万里无人能及的独到之处。
以上为【赵达明太社四月一日招游西湖十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